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在農歷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古人在此時祭拜祖先,開展敬老活動。喝菊花酒,吃重陽糕也是由來已久的習俗。
然而,重陽節是怎麽來的呢?為什麽又叫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登山節、重陽節、菊花節。按照漢代中期以後儒家的陰陽觀念,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所以叫重陽節。
戰國末期,魯《春秋》中的《紀》提到“九月,命家宰,耕田備收,提五要事”。“也是天,是大帝,是祭祀,是對天子的警告”。
可見,當時在秋、九月莊稼豐收的時候,都有祭祀活動,感謝神和祖先。
到了漢代,重陽節的內涵進壹步發生了變化。《西京雜記》說:“九月九日,裴椋吃帳餌,飲菊花酒。雲讓人活得更久。”根據傳說,從那時起,祈求長壽成為重陽節的壹個重要習俗。
南北朝《荊楚紀年》說:“九月九日,四人去野餐。”本文所說的“飲酒宴”是由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宴會發展而來的。此時,長壽和宴飲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在唐代,它被定為官方節日。此後,重陽節習俗的內容不斷擴大和豐富,流傳至今。
重陽節起源的另壹種可能
有趣的是,關於重陽節的起源還有其他的說法。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民俗學專家肖方曾提到,九月節的原型之壹是古代祭祀“火”的儀式。
這裏的“火”指的是大火星。夏稱“九月之火”,作為古代四季星辰的象征,“火”在九、秋兩季隱退,令崇拜它的古人感到莫名的恐懼。寒冷而漫長的冬天即將來臨。
古代的生產水平比較落後,嚴冬往往意味著寒冷和缺糧。當火星撤退時,正如它的出現,應該有迎火儀式,人們應該舉行相應的告別儀式。
這種儀式的具體過程現在幾乎無法考證。但還是可以找到線索的。江南壹些地方有重陽祭竈的習俗:“今天是晴天。人們用紅豆飯祭竈,竈神就是家裏的火神。
小方說,古人常把重陽、上集或寒食,9月9日、3月3日作為對應的春秋兩個節日。葛洪《西京雜記》曰:“已是三月,九月重陽,士女遊戲,登高。”上思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火”的出現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