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越鞠丸證的話,我們要把它定在中焦上,定到中焦上見到舌苔膩或者厚膩,才想到越鞠丸證,這也設及到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治療的是中焦的痞堵,從郁的角度來說,半夏瀉心湯壹般不把它辨到郁證上,半夏瀉心湯在臨床上不是絕對分開的,有雜合的地方,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說半夏瀉心湯證的主證應該就是中焦的痞啊,堵啊,脹啊,痛啊。而溫膽湯也可以見到舌苔偏膩,有時候,也可以見到中焦的見癥,但是,它的主證應該是睡覺不好,而不是中焦的痞,脹,硬,痛。
而越鞠丸證壹定是給我們的第壹印象就是,這個人是郁證吧,這個人不高興吧,也就是情誌方面的問題。這和小柴胡湯就好分了,小柴胡湯是在肝膽上。越鞠丸證也是情誌的問題,它在肝膽上,但是它的病位是在中焦了。
舌苔膩,也有中焦的癥狀,而小柴胡湯證有肝膽相應的癥狀,並且,它的脈是弦的,但是,越鞠丸證很少見到脈弦。如果見到脈弦,越鞠丸證的可能性不多。小柴胡湯可以和越鞠丸合並用的,其實有很多方子都是可能合並用的,當鑒別不開的時候,有壹些情況,我們沒有能力去鑒別,還有就是兩個方子合在壹起了,我們想鑒別,鑒別不開。
在理論上,如果把每壹張方劑梳理通的時候,可能在臨床上辨別的時候或者在合用的時候,準確度會更高壹點,但是,在臨床上善用越鞠丸的醫生真的很少。理解不了,不好用。從臨床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在思考,有壹部分越鞠丸證就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就能治了,或者用溫膽湯加減就能治了。還是考慮的是中焦,因為溫膽湯和半夏瀉心湯用的機會太多了,對這個半夏瀉心湯和溫膽湯感覺比較好,而對越鞠丸的感覺不是太好,但是,這種感覺肯定有錯誤,需要自己進壹步去留意。
有壹位馮老師喜歡用柴胡桂枝幹姜湯,但是,我們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或者柴胡桂枝湯加龍骨牡蠣去治療了柴胡桂枝幹姜湯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的是少陽,而柴胡桂枝幹姜湯在馮老的解讀裏面治療的是厥陰。壹個是治療的少陽,壹個是治療的厥陰,陰陽不壹樣。
但是,我們用柴胡桂枝加龍骨牡蠣這個處方用得特別多,經常會把理中湯合進去,也會把平胃散合進去,有時也把二陳湯合進去,也會把溫膽湯合進去,也許這麽壹合進去,就合出柴胡桂枝幹姜湯來了,只是組合相對來說要大壹些。
馮老用柴胡胡桂枝幹姜湯始終要合當歸芍藥散,當我們不理解當歸芍藥散的時候,就不敢合用了,馮老始終在合用,很少單用柴胡桂枝幹姜湯,當妳問馮老為什麽要合當歸芍藥散的時候,回答妳是血虛。
柴胡桂枝幹姜湯的舌苔不能少了,當歸芍藥散的舌苔不能多了,這是我們無法破解的東西。上中下通用痛風湯,其實就是關節痛,中醫稱為痹癥,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痛風,這張痛風湯其實就是越鞠丸加減出來的。這個痛風湯主要是治療久痹,應該是痹癥雜合的時間長了,有痰,有郁,它與剛起病的風寒濕熱痹不壹樣。
久痹,其他的醫生治了半天,效果不好,就用這張痛風湯。
外感病,滿腦子就是氣機的升降出入,用什麽藥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用這個大法,比如升清降濁,升降散裏面沒有用姜黃,大黃,用的是炒萊菔子,全栝蔞,其實何止是萊菔子,瓜蔞呢,經常會亂用藥,腦子裏想的就是氣機的升降出入,只是用的藥不壹樣了,其實還是升降散。趙紹琴老師的《臨證400法》就是這樣用藥的,所以,我們很多都看不懂。覺得是破書。其實,越通俗的,越好接受的東西,越不是高檔的;越高檔的東西,我們會越覺得沒用。
我們總是說要把中醫通俗化,要把中醫古籍如何如何,但是,我們不能以降低我們的高度為代價來普及。其實升降散裏面,趙老也經常用,柴胡,黃芩,川楝子,水紅花子,僵蠶,蟬衣,羌活,大黃,小劑量的壹克大黃,趙老用壹克的大黃做什麽?是用那個升降的感覺,覺得這個病人不應該用大黃,為了降,加了壹克大黃。高老師就不用那壹克大黃,就用萊菔子,瓜蔞,也是挺好的。但是,老先生腦子裏想的就是流暢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