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濮陽四牌樓

濮陽四牌樓

濮陽四牌樓,又稱中央亭,位於濮陽老城區十字街路口。確立了明鄭德十六年(1521)周知龍達為京師升遷立下汗馬功勞,侯英(濮陽人)秉公執法。(龍在開州二年被任命為“明道書院”,開州學生侯大姐捐家田入書院讀書。龍猶大非常感動。龍猶大也懷念他的祖父侯淳和他的父親侯英的正義,並在十字路口的中心建立了四個牌坊來慶祝家後的正義行為。)展館高8.6米,長6.6米,寬6.6米,面積43平方米。建築為木石結構,正方形,四角由石柱支撐。亭頂全木,榫緊。四角用鬥拱支撐,亭檐貼琉璃瓦,綠光閃爍。頂脊上雕有八只蹲獅,栩栩如生。四條豎脊各形壹龍、壹鳳、壹魚、壹馬,呈龍鳳舞、魚躍如馬之狀。

豎脊四角掛滿垂下的銅鈴,風蕩叮當。亭子上裝飾著圖案,雕梁畫棟,非常漂亮。外墻四額雕如鬥,蒼勁有力,書法家劉文軒書寫。都說顓頊東為都城,西為舊縣,南為河塑保護,北為鎖鑰,概括了濮陽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顓頊遺都》說曾是五帝中顓頊的都城。事實上,顓頊的都城並不在濮陽老城,而是在老城東南十裏的槁城遺址。顓頊死後,人們稱之為“顓頊市”,或稱“地丘”。春秋時期,衛國都城遷至此,仍稱帝山。後來魏國衰落,人們因蒲水流經城南而改迪丘為濮陽(約公元前240年)。漢武帝時期,黃河黃子口大堤20多年未修,導致迪丘城被淹。現在的濮陽縣,是五代以後的晉代晚期建立的,北宋聯盟後發展到頂峰。

顓頊帝統治的地區“北有幽陵,南有焦桐,西有流沙,東有盤木”(《五帝史記》),大致相當於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的疆域。黃帝統治中國時,沒有固定的帝都。自顓頊始,都城為迪丘,中國自此產生了第壹個都城。

“北門鎖鑰”、“和碩保”發生在宋朝,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南侵中原,濮陽(當時叫涿州)在阻擋其入侵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元1004年,遼人南侵城下,在丞相寇準的建議下,渡過黃河到北城(今濮陽)“抗親遼”。後來遼朝和宋朝議和,締結和約,史稱“元之盟”。遼侵中原,多次敗於濮陽城下。遼視濮陽為禁地,宋也以濮陽為北障,由此而來“北門鎖鑰”“和碩保”。

“婺源老縣城”歷史悠久。葛源是位於濮陽西部和南部的壹個內陸湖。單源縣最早見於春秋時期,屬衛國。郡位於禪院湖的南部,其主要職能是管理湖區。春秋時期,諸侯聯盟曾兩次在此。公元前553年,齊國和晉國為爭奪魯國、魏國和曹國的小國的統治權而戰。經過幾年的戰爭,很難得出結論。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在禪院(涉及13諸侯國)進行和談,最終締結契約。公元前543年,宋國遭遇饑荒,仍是以上各國在禪院開會商討對宋國的救援方案,最終達成救援協議。公元前241年,秦占領迪丘,建立東郡。公元948年,州政府遷至德勝南城,改德勝市為周舟市(今濮陽縣為德勝北城)。

四牌樓欄桿上的十六個大字概括了濮陽古老的文明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原來四牌樓上的刻字和現在的不壹樣。嘉靖《周凱誌》載:“四牌樓坊,十字街正中,東有邊縣副,西有都城西安,是南顓頊之都,北有吉安故裏,龍擡頭……”。四牌樓現在的題字是“東為顓頊遺都,西為老縣城,南為河塑保安,北為鎖鑰”,是濮陽著名書法家劉文軒於1982年重修後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