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長安三年(703),武則天命相王李旦重刻.正書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額篆書“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為李旦所書。重刻之石今亦不傳。
宋代黃庭堅有詩雲:“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拓本在北宋已不多見了。現在所存精品古拓,僅有清人李宗瀚得元康裏於山舊藏本,譽為唐拓本。究竟為何時所拓,難以確定。此拓本大部是配陜本,其漫漶、損泐之字多是唐本。李宗瀚本有翁方綱考釋文字。此拓本有中華書局、文明書局、有正書局以及上海古籍書店、日本二玄社等影印行世,原拓本則已流入日本,藏三井家。
《孔子廟堂碑》現存刻石有兩塊。
壹塊在陜西省博物館,俗稱《西廟堂碑》。宋王彥超重刻於陜西西安。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碑末增“王彥超再建,安祚刻字”壹行九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時,碑石斷為三截。第二行“虞世”二字完好。碑的背面刻宋敦《興頌砰》,宋唐英篆書,天禧三年(1019)五月刻。
另壹塊在山東成武縣,俗稱《東廟堂碑》,碑身高2.08米,寬0.89米,厚0.22米,字33行,行滿格33字。所書正楷,外柔內剛,圓融遒勁。明拓本首行“中舍人”之“人”字和“相王旦”之“旦”字皆完好。元至元(1335壹1340)年間,定陶河岸崩決時出土,摹刻年代不明。石質不堅,明拓本字漫漶且瘦。清李宗瀚得康裏氏本。多處有用“成武本”移補的字。翁方綱論《東廟堂碑》瘦硬勝於《西廟堂碑》。此碑,現存成武縣文物館。
其他還有“曲阜刻本”,在山東曲阜縣學,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翁方綱摹刻;有饒州(今江西波陽縣)“錦江書院刻本”;有南海(今廣東南海縣)潘氏“海山仙館本”等。世無傳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