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制時代,宦官壹直是作為壹種剛性需求存在的。在宋代,宦官並不像歷史學家說的那樣只是“為了掃地”。他們不僅是皇帝的奴隸,也是統治者的政治工具。在《宋史》記載的43位嶽父中,有從軍履歷的多達18人。作為總督、督軍、巡撫、馬賊,監察軍隊的人就更多了。鮮為人知的太監做的事,就是跑腿或者“打聽打聽”。勤於跑腿的時候,汪人親切地稱他們為“狗太監”。
除了要定期對待奴隸,還要嚴防他們咬主人。幾千年前,趙宋統治者就明白“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要充分利用這些不能生育的奴隸,不時勒緊他們的衣領。相對於文官和武將,宦官的升遷相當艱難。要想爬到太監中的最高官階,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五年邊政經驗,五年穿禦服,五十歲以上,幾十年太監履歷不能有汙點。
如果壹個有誌青年十五歲進宮,必須在軍營住五年,在最高領袖身邊待五年,保證牙齒好,胃口好,身體棒,壽比五十,幾十年如壹日能在眾多太監中脫穎而出,沒有任何過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七十歲才能做到,宋朝的宦官五十歲之前都要做到。
作為女主,劉娥和真正的皇帝不壹樣。太後的身份不能超越皇帝,聽政。她壹直受到官僚文人的制約,無法通過文人完全掌握情況。劉太後的外戚影響力有限,處處受制於朝臣。而宦官人數眾多,奉中央之命外出辦事。他們前朝有先例,有理有據。除此之外,他們還能以辦事為由,為劉皇後打探朝野消息。為了削弱文人集團對權力的制約,劉鶚還必須起用宦官與之抗衡。
劉鶚來自社會底層,她明白治理壹個國家需要掌握宮外的情況,包括社會輿論,政策官員的聲音,民眾的意見。她派了很多信得過的太監在外面收集風聲。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了解汴梁的世俗,每壹個細節都如實向皇宮匯報。
劉娥自以為聰明,卻不知有人掌握了她的心理,給她好好涮了壹把。有壹天,壹個小太監在汴梁跑來跑去的時候,發現了壹個奇怪的場景:壹戶人家的院子裏曬著無數的印花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太監過去了解事情的經過。他壹看這不是染坊,普通人怎麽染那麽多布?壹問,戶主還是個小官,小太監覺得裏面有文章,就間接詢問了壹下。他這才知道,這位官員有壹個到了適婚年齡的女兒,工資微薄,無力為她準備豐厚的嫁妝,只好自己動手,買些白布自己染,白布價格便宜,能省不少錢。
小太監聽了肅然起敬,汴梁還有這麽好的公仆!回到宮裏,他向劉皇後詳細報告,有這麽壹個小官,窮得連給女兒買嫁妝的錢都買不起,只好買了許多白布,自己染了做嫁衣。劉娥不僅僅是壹個女人,更是壹個從饑腸轆轆的苦日子裏壹路走來的人。聽說京城梁市也有這種窮官,同情心泛濫。我大筆壹揮,給了這個小官很多錢和壹些綢緞,幫他娶了個女人。
因為走對了路,這位官員不僅娶了女人,還壹舉脫貧,過上了小康生活。如果他活在當下,這個小官可以利用娶女人的機會索要昂貴的彩禮,養老問題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