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陰陽應象論》壹書中,談到陰陽文化時,稱陽氣積累為天,陰氣積累為地。陽躁陰靜,陽生陰長,陽氣肅氣,而陰氣收藏。
古籍中人在論及陰陽五行與人體五臟六腑時,也強調,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這些古書中的“陰陽平衡”的理論,與古人倡導的“壹陰壹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的理論,同為壹理。
《黃帝內經》中,岐伯告訴黃帝說:春天五行木氣生酸,夏天火氣生苦,四季土氣生甘,秋天金氣生辛,冬天水氣生鹹。
如果五味過極,就會適得其反。春天所食用的味道過於酸,肝氣就會過盛,木能克土,脾胃就會氣絕受傷;
吃得過苦,火能克金,皮膚就會枯槁,身體上的毛發也會脫落;吃的過鹹,水能克火,則會使得血脈流行凝澀不暢;吃得過甜,土能克水,就會導致腎氣不平,骨骼和牙齒、頭發等掉落;吃得過辛, 金能克木,會使身體上的筋脈勁急,手和指甲會枯槁。
大自然中,如果陽陽失調,就會風不調,雨不順。人體中,如果陰陽失衡,就會導致身體生病,甚至死亡。
今天,“源易緣”就結合傳統文化《易經》和《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國學醫學經典,來談談陰陽失衡的三種情況,其中最後壹個,許多人都容易忽視。
壹是人體陰陽失衡,導致的“陽虛癥”人的身體中,如果有陽氣過盛或過虛,都會使人體出現不適的現象。
傳統《易經》文化中,指出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無論哪壹五行過旺或過衰,都會生克其他的五行。
整體而言,人體如果陰氣和陰精能夠平衡,人體的五臟六腑功能就會協調,否則就會出現所謂的“陽虛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 個方面:
1、沒有力氣,不想說話,身體疲倦乏力等;
2、聲音低沈氣短,容易出汗等;
3、頭暈心悸,面色發黃,吃飯沒有胃口等;
4、身體怕冷 ,手腳冰冷,喜歡熱飲等;
5、腎臟不好,腰酸腿軟,性功能減退等;
二是人體陰陽不平衡,導致的“陰虛癥”陰陽失衡導致的人體不適,既然有陽虛的壹面,就會有陰虛的壹面。
如果不是專業的醫生,或有醫學常識的人,都會感到困惑,自己的身體到底是陰虛,還是陰虛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人體陰虛的主要癥狀:
1、臉色蒼白發黃,口唇或手指幹裂,頭暈乏力,眼花心悸等;
2、睡眠質量不好,且容易失眠多夢等;
3、暴燥易怒,怕熱,面部發紅,咽喉疼痛等;
4、手腳心容易發熱出汗、盜汗,腰膝酸軟,背部痛疼;
5、夢遺滑精,小便呈現出短赤或黃色等情況;
三是陰陽不和,導致的“陰陽兩虛”《易經》和《黃帝內經》等古籍中強調:“陰陽平衡,健康壹生”、“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人體內的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偏陰偏陽,都不利於身體的健康。陰陽平衡是生命健康持久的根本。
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會出現第三種情況:“陰陽兩虛”。
陰陽兩虛的情況,許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也最容易忽視。其實,在醫學中,“陰陽兩虛”的情況,主要癥狀就是既怕冷又怕熱。
具體來講就是,夏天身體特別的怕熱,手腳出汗蛻皮等,到了冬天又特別的怕冷,手腳冰涼,這正是陰陽兩失調。
如果遇到“陰陽兩虛”的情況,就要根據陰陽同補、養陰溫陽以及慈陰補陰等方法來調補。最終使得身體燥濕、寒熱、陰陽平衡。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壹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