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兄弟們是怎麽練專註力的?。。。

兄弟們是怎麽練專註力的?。。。

轉載以下信息,供參考。

如何提高實力

最近我的專註力很差。今天突然意識到自己錯過了“禁欲”這個重要環節。

冥想與內觀密切相關。沒有冥想,就不可能練習內觀。沒有真正的修行,就不可能產生智慧,也不可能洞穿五蘊的本質。這是佛教修行的順序。

大多數人壹聽到“禪定”這個詞,就很自然地聯想到奢華禪定(四禪八禪)。實際上,原始佛教中所說的禪定,或者說冥想,並不是特指奢摩他(雖然奢摩他對平靜心靈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Vipo的內觀(Vipassana)需要什麽,瞬間就確定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研究佛陀揭示的四心,這是壹個好現象。但有些人會把“禪定”理解為只指摩他這種奢侈,於是他得出壹個錯誤的結論,認為他必須在無色世界中修習第壹種或第四種禪定,甚至更高的四種禪定,才能修習四正念。也有人認為,打坐與解脫無關,沒有必要練習打坐。

南方佛教的中心是內觀(Vipassana)。通過內觀禪修,我對身心現象有了透徹的了解,當我看到自己的身心都是無常、苦、無我時,我就釋然了。為了練習冥想,練習者需要知道專註是至關重要的。妳想想,沒有當下的專註,怎麽能觀察五蘊生滅?如果我們對五蘊的本質沒有壹個確切的認識,擺脫煩惱就會成為壹句空話。

想要觀察瞬間生滅五蘊的現象,至少需要接近禪定的能力。這不是很高的禪定。壹般人只要能刻苦訓練壹段時間,就能達到這種專註程度。當壹個瑜伽修行者有覺知和持續正念的能力時,他就會有深度的專註。只有當這些能力足夠時,他才能練習內觀。如果修行者有足夠的能力,他可以在壹瞬間觀察到五蘊的本質——生死無常。當我們能看到生滅的時候,對離開智慧的厭惡就會生起,隨之而來的“隨緣智慧”也會隨之產生,於是道心、果心就生起了。

所以,在冥想中,冥想是很重要的。冥想從何而來?

佛陀告訴我們,“定”來源於戒,有戒才能定。這是佛教的三學,即“戒智”。

勤守戒律,就會產生深深的專註——心不散。基於這樣壹個分散的心念,再通過保持心念安全的訓練,行者的心念會達到內觀所需要的某個程度。此時,他可以進行冥想。有了心的平靜——壹瞬間對心的主動觀察,我們就能洞察身心,這就是四念處和住的修行。

所以禪定和智慧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沒有禪定,就不可能真正意義上的修行。沒有冥想,智慧就無法產生。因為智慧來源於禪,沒有確定性是無法進行禪的。

有些修行者認為直接練習內觀就夠了,不需要練習專註。所以他努力練習了很多年也沒有效果。這就是專註力不足的問題。內觀冥想與專註是分不開的。沒有禪定,我們就無法觀察身心的真實,智慧也不會憑空而來。

有戒才有決心,有決心才有智慧。這是佛陀揭示的最基本的修行順序。不管禪修有多少種,最後總是歸結為戒、定、智。第壹,持戒,同時要保持自己的心像是在修行平安,這樣才能靜下心來,才會有定力。只有專註,妳才能開始冥想。

“壹個人,專心思考,不放下生活,遠離我所見,不錯過壹切,是壹種解脫。”這是佛經裏的話。事實上,佛陀的這些話是練習四心的指導。壹個人,不放下就決定了。如果禪修者沒有“定住”,就不可能“專心思考”。沒有“戒”,就不可能“隱居”,所以“放過我”就成了空中樓閣。實踐是壹件真實的事情。沒有禪定,修行就無法操作,這是顯而易見的。

壹般來說,人都會有壹些體會。小心,在非常混亂的情況下,妳是不可能有條不紊的思考的。因為專註力差,妳不可能仔細思考和觀察,不可能直接思考和觀察身心,不可能看到名色的區別,不可能去修行;沒有真正的修行,沒有看到瞬間生滅的身心,“我看”就不能破嗎?

佛教的戒律、決心和智慧是壹個非常科學的體系。從戒律中,妳得到專註,從專註中,妳得到禪觀,從禪觀中,妳得到智慧。這才是完整的佛法,也就是戒、定、智三學,也就是八正道的修行。

認識到禁欲和智慧的關系,修行者就會真實地對待修行,他會從戒律開始,壹步壹步地修行。很多真正的禪修者都是以戒為師,終生保持戒的嚴格,勤修禪定。然後,他們繼續練習四心,所以他們的練習經常會有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