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詳細資料:
描述畫像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壹種神異動物,其形象有多種,在陰陽宇宙觀中代表陽,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標誌。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系,“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而西方神話中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1.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亦乃萬獸之首。傳說虎須鬣尾,身長若蛇,有鱗似魚,有角仿鹿,有爪似鷹,能走,亦能飛,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隱能現,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雲降雨。 2.封建時代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 3.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圖騰:龍舟、龍燈、龍車。 4. Long龍 姓氏。 5.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壹起並稱“四神獸”。 6. 西方神話中帶翼的動物。參見西方龍 漢字(繁體)“龍”
7. 佛教中八部天龍之壹。 8..恐龍的簡稱,如:馬門溪龍 中國漢語簡體:龍 讀音long 梵文Nāga 英文dragon,loong(漢語建議詞)
編輯本段字源演變
甲骨文
小篆
楷體
編輯本段龍的起源
龍的來源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鹿角、魚鱗、魚尾、口角有虎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壹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那樣的雄姿,像魚壹樣能在水中遊弋,像鳥壹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種動物的特征)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龍的形象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壹。其中壹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壹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壹個較為壹致的***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壹種圖騰崇拜的標誌。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象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註)。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en甚]的腹,魚的鱗,虎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壹見解的是聞壹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壹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壹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文字演化
文字演化過程
甲骨文中“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壹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符號(見左圖,引之康殷著《文字源流淺說》)。 甲骨文“龍”字有形有聲,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壹,獸以猙獰威猛著稱,尤其長有獠牙巨齒的猛獸;層狀閃電照亮雲團時呈面狀,與獸的面部相似,圖中的獸首尤其著力刻畫出牙齒,給人以蒼天發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體呈條形;條形閃電也呈條形。其三,蛇行走宛轉曲折;條形閃電同樣宛轉曲折。其四,蛇隱蔽在陰暗的地方,現身突然;條形閃電隱身陰暗濃密的雲層之中,現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劇毒,壹擊便會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許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條形閃 電同樣極具威懾力量,閃電過後的雷聲更加令人膽戰之驚。人們見到猛獸或蛇時無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獸和蛇來形容龍,表示它是壹種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字符號表示“被驅使”之意。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是壹種被驅使的力量,驅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靈。有意思的是,在遠神話傳說中,龍確實被人驅使,如幫助大禹治水的應龍。天驅使龍幹什麽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興雲布雨”。 所以,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樣壹個概念:其壹,它供天驅使;其二,它的聲音是隆隆之聲;其三,它的形象是閃電,頭像獸類,身軀像蛇,隱身在雲團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雲團;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灑雨水。古人如此刻畫龍,意味著人們既懼怕它,又離不開它,對它敬畏有加。
考古發現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 繁體寫法
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壹幅距今達壹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1970年代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過"C"型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於距今約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45號墓發現了蚌塑龍虎,考古和碳-14測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據學者李學勤、馮時等考證,45號墓發現的蚌塑龍虎與中國傳統天文學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聯系。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紅褐色石塊堆砌的“龍形堆塑”。該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壹幅距今達壹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
起源新說
“大旱之望雲霓”,中國人對此深有體會,國畫龍照片集錦(14張)“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國人列為四大喜事之壹。風雨來臨,往往先自傳來“轟轟隆隆”的隱隱雷鳴之聲。生活中的壹切幾乎都指望雨水的中華先民們,站在播種著全年希望的農田裏,守著萎蔫欲枯的禾苗,百無壹計,當突然聽到北方天際傳來隆隆雷聲,再看到濃雲之中金蛇亂舞,知道甘霖即將到來,壹定刻骨銘心,對隆隆之聲無限崇敬。 毫無疑問,中國先民們會因此抽象出壹個有形(閃電)有聲(隆隆)的概念,並用擬聲法將之命名為“隆”,年復壹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聲送來甘霖。文字出現以後,先民們又創造出壹個“龍”字專門表示這個概念,並讀作“隆”。
編輯本段龍的證據
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所收 藏,現保存於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中,剪紙龍照片集錦(7張)其保存相當的良好有三 百七十多年歷史。身長約1公尺左右,頭上有角,嘴邊有長須,眼 形巨大,只有三只爪應該是水中蛟龍吧!後腳因退化短小,與蛇般 的背脊,全身附有了鱗片,被塗滿金漆,有經過防腐過程制成標本 ,與傳說中的龍相比顯然小了點,是壹尾尚未長成熟的龍。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九天後離去,當時曾為此黃龍出現之地建廟立碑。 《唐年補錄》記載,唐鹹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在桐城縣境內,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壹半。尾呈扁平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兩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現壹條龍,巨鱗長須,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裏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群眾用席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壹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臥過的地方留下壹道深溝。 公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縣陳家圍子村後,數百人圍觀壹條趴在沙灘上的黑龍。據仍然健在的目擊者任殿元說,該龍長約20多公尺。這個動物外形像四腳蛇,臉形和畫上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長須,身子的前半部分直徑約壹公尺多。 四個爪子深深紮進沙灘裏。它全身都是鱗片,形狀像鱷魚鱗。 1953年夏天,豫東某地降落壹條不明動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數裏前往觀看。據目擊者所描述的形狀,這東西像壹條巨大的鯊魚。它的腥味招來很多蒼蠅。這魚應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魚類,至於為什麽會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龍墜落的原因產生關聯。 1960年冬,有兩人傍晚時分,在哈爾濱松花江畔聽見遠處有破冰聲音傳來。駐足查看,聲音由遠及近的移動過來,速度很快。到近處看見有壹對兒類似錐形角狀物從冰下探出,劃破冰面,很快地向前移動。推測可能是蛟。因為當時還沒有能在河底破冰而行的機器,更何況是在冰凍時期的內陸河。
編輯本段龍的形象
龍,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壹之九不像之形象。具體是哪九種動物有爭議。 相傳龍的形體“九像九不像”,《爾雅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壹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另壹說是:“嘴像馬、眼像蟹、須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獅、鱗像鯉、身像蛇、爪像鷹…”;還有壹說是:“頭似駝、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臺灣畫師相傳的畫龍口訣,也相當有趣:“壹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龍罷”,也許記住它,妳也可以畫出壹條栩栩如生的龍呢!
編輯本段史書記載
伏羲氏時,有龍呈瑞,因而以龍紀事,創立文字。 《臯陶謨》:“余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 《左傳·昭十七年》:“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竹書紀年》記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 《左傳·昭二十九年》: “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的記載;《拾遺記》也說:舜時,“南潯之國獻毛龍,壹雌壹雄,放置豢龍之宮,至夏代,豢龍不絕,因以命族”。說明夏朝盛行著飼養龍的習俗和以龍作氏族集團的族名。 某些古書中記載:為夏朝統治者養龍的人姓劉,未可考! 《左傳·昭十九年》: “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 《禮·禮運》:“鱗鳳魚龍,謂之四靈”。 《莊子·列禦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驪龍頷下。” 《周易》 幹 :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群龍無首,吉 坤: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生肖論》雲∶龍耳虧聰,故謂之龍。 《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曹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周公解夢》:
編輯本段中華神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壹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分時登天,秋分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白虎、玄武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 龍
龍”。另有書記“顓頊(zhuān xū)乘龍至四海”、“帝嚳(ku)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jiāo)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虬(qiu),無角的叫螭(chī)。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註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征!
編輯本段龍的分類
有螣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無角的叫螭(chi)龍,有角的叫虬(qiu)(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註)。蛟龍、螭龍、虬、應龍,都不是龍的正統,龍的正統叫做蒼龍。在中國商周戰國青銅器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 《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e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
按爪分類
五爪龍(腳趾)
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三爪龍
中國龍並非壹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展過來的。中國歷史上龍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壹、夔龍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期,經商周,延續到秦漢,以商周夔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壹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壹鷙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龍夔螭夔風並逢,產生六種以夔龍為主的並逢夔龍夔螭夔風徽識,表示同為祖先。西周繼續沿用,並將夔龍夔螭綜合為壹種新形態,此時壹鷙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二、應龍期 應龍的概念很早,最早見於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可能始於秦,盛於漢,延續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四爪龍
三、黃龍期 始於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於明清。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四、回歸期 清以後的現當代。由於龍與封建統治者脫離了關系,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然,歷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時與中國頻繁往來。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龍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從中國引進三爪的龍。在中國出現四爪龍後,已經開始閉關鎖國,與日本斷了往來。而韓國古時候叫做高麗,壹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國的附屬國,當中國統治者開始用五爪龍圖案的時候,自然不可能讓屬國和自己平起平坐,於是韓國的龍就只能是四爪了。歸根到底,日韓的龍反應的正是中國龍的發展演變過程。
按職能分類
天龍、神龍、地龍、伏龍 《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有四種龍:壹天龍,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龍,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者;四伏藏龍,守 王大福人藏者。”
按出生形式分類
分為胎卵濕化四類。《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龍有胎卵濕化四種。”
其他分類
虺(huǐ):是壹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虬:壹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虬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註釋:“無角曰虬,有角曰龍。”另壹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虬。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虬。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為虬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虬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 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壹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裏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壹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壹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註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壹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壹,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 人們常說“蛟龍”,其實“蛟”與“龍”是1種傳說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齡時的稱呼:小時為“蛟”,大了成“龍”。雖然都有強大的力量,卻壹正壹邪,有本質不同。蛟龍有兩種原型:壹種是短吻鱷,英文名叫Alligator。現在世界僅存為數不多的幾種,如中國的揚子鱷; 另壹種是鹹水鱷,學名灣鱷,唐朝韓愈寫過壹篇祭鱷魚文,就是為了趕走當時在廣東潮州壹帶為害百姓的灣鱷。現在此種鱷是現存鱷類中最大的壹種,最長可達七米。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征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壹只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壹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壹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禦覽》中,對蟠龍又有另壹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壹起了。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壹,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幹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壹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誌。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蒼龍: ①龍名。《楚辭·惜誓》:“蒼龍蚴虬於左驂,白虎騁而為右騑。” ②馬名。《禮記·月令》:“孟春之月,……乘鸞輅,駕蒼龍。”註:“馬八尺以上為龍。” ③黃道東方七宿總稱,即青龍。《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傳:“火,蒼龍之中星,舉中則七星見。” ④指太歲星。古代術數家以太歲所在為兇方,故亦指兇惡的人。 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壹種。 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臺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裏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貴人們在活動。 這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