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1關於忠言逆耳。關於“忠言逆耳”的著名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初期的宰相魏徵以敢於向皇帝直言而聞名。每當唐太宗有什麽不對的時候,魏徵都會為他爭辯和勸說。即使唐太宗因此大發脾氣,他也不怕,還是大言不慚。
唐太宗對魏徵既欣賞又敬畏。魏徵病逝後,唐太宗悲傷地說:“壹個人以銅為鏡,可以看出他的衣服和帽子是否穿著得體;以史為鑒,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以人為鏡,可以發現自己做的是對還是錯。現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貴的鏡子。"
唐太宗為什麽視魏徵為自己的鏡子?這是有原因的。
十幾歲時,魏徵出身卑微、孤獨和貧困,並壹度出家為僧。他喜歡讀書,潛心鉆研古籍,學識淵博。隋朝末期,魏徵參加了反抗隋朝暴政的起義。後來,他投靠了唐朝由建立的李淵,並為太子李效力。由於他傑出的才能,魏徵受到王子的高度重視。
後來,的次子,發動了“宣武門兵變”,殺死了他的弟弟李。揚和李可恩·施敏知道魏徵是壹個有才能的人,所以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壹看到魏徵,就非常生氣,問他:“妳為什麽要疏遠我們的兄弟?”在場的大臣們覺得魏徵會被殺死。
然而,魏徵平靜地用非常自信的語氣回答道:“如果王儲早壹點聽我的話,他肯定不會落得如此下場。”李世民聽後,被魏徵大無畏的力量和正直的精神所感動,並從內心欽佩他的人格。所以沒有懲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是唐太宗。唐太宗任命魏徵為禦史大夫(專門為皇帝出謀劃策的官職),後來又提拔他為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其共商治國得失。魏徵胸懷大誌,勇敢無畏,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位幾十年間,他為了使唐朝人民富強,向唐太宗進諫200多次。每次,唐太宗都仔細考慮他的建議,盡量采納。
有壹次,唐太宗違反了他的規定,只有18歲的成年男子才應服兵役,決定征召16歲及18歲以下的高個子男子參軍。命令發布後,魏徵強烈反對。唐太宗很生氣,派人把他叫來,訓斥了壹頓。
魏徵並不害怕。他嚴肅地提出抗議,說:“現在妳把所有強壯的中年男人都帶出去服兵役。那麽,誰來種地呢?誰將做這項工作?妳常說我當了君主,首先要守信,可是國家的法律明確規定只有男人中的強者才需要服兵役。妳為什麽不遵守它們?這樣做難道不在老百姓面前喪失公信力嗎?”
魏徵的話平息了唐太宗的怒火。他真誠地對魏徵說:“王先生真是我和祖國的壹面鏡子!壹開始覺得妳太固執,不講道理,現在聽了妳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不壹,百姓無所適從,無法治理好國家。”因此,唐太宗立即下令停止招募中國男子服役,並獎勵魏徵。
敢於直言進諫的魏徵不僅為國家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也成為歷代官員效仿的榜樣。
2.關於“忠言逆耳”的句子和簡短例子
是的,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希望以後如果有人給妳提建議,想讓妳彌補自己的不足,請不要聽建議,努力改正!
良藥苦口利於病,就是說藥雖然苦,但是對我們康復有好處。我們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批評。我們要明白“忠言逆耳,有助於行動”的道理,正確對待批評,傾聽別人的意見或建議,找出自己的缺點或不足,並加以改正,讓自己變得更好。
在這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會有很多不如意伴隨著我們,但有人說過,當上帝關上壹扇屬於妳的門時,也為妳打開了另壹扇門,我們身邊會有很多親朋好友幫助我們,給我們寶貴的建議,幫助我們走向成功。
“忠言逆耳”對這個社會影響很大。只要我們做好自己,積極聽取別人的意見,日積月累帶入自己的生活(包括學習)中,壹定會取得最好的效果。
不愉快時的忠告有益於行動,苦澀時的良藥有益於疾病,提建議的人因事業成功而出名,拒絕忠告的人因禍國殃民而臭名昭著。(忠誠者的聲音)
壹個年輕的企業家,壹個身家上億的成功人士,據說什麽都有,但是不聽下屬提出的意見,輕舉妄動,偷稅漏稅,最後破產。
偉大的英國哲學家培根曾指出:“壹個人從別人的誹謗中得到的光,比從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中得到的光更幹凈、更純粹。”是的,在生活中,人們經常批評自己,提醒自己,讓自己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或者不犯錯誤,難道不是壹件好事嗎?
在山野,壹株傲人的玉蘭充滿了芬芳。
啄木鳥總是啄食。“太吵了,滾出去!妳打擾了我的夢。”木蘭花說道。啄木鳥默默地離開了。玉蘭花只留下壹群絢麗的黃鸝...
很快,白玉蘭的葉子和花都沒了,黃鸝也不見了。當啄木鳥又飛進來的時候,木蘭花難過地說:“妳走了以後,每天都有蟲子在啃我的身體,痛苦極了。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黃鸝表面的歌唱,只吃了我表面的蟲子;”而妳,小心翼翼地取出深入我身體的害蟲,讓我成為最芬芳最美麗的花朵。"
幾個月後,當玉蘭花像以前壹樣美麗時,啄木鳥悄悄地離開了...
3.忠言逆耳
1.天道健康,君子自強不息。-周易
作為君子,要有堅強的意誌,永無止境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身修養,完成和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天意,不辜負宇宙賦予君子的責任和才能。
2.不要和小惡做,也不要和小善做。——三國歷史劉備玉
不要因為是壹件不起眼的小事,就去做什麽;相反,對於壹些微小的。壹件有益於他人的好事,不要因為意義不大就不做了。
3.見好不如見壞就像探湯。——論語
當妳遇到壹個優秀的人,妳害怕向他學習為時已晚。看到壹件好事,又怕來不及就做不成了。看到惡人壞事就像碰到熱水。妳應該馬上離開,離遠點。
4.如果妳向別人低頭,責怪別人,那就遠遠談不上抱怨。——論語
那些努力工作,有錯主動承擔主要責任的人,是“鞠躬盡瘁”,多原諒別人,是“輕責他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會怨恨對方。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反派則相反。——論語
君子總是從他人的良好或有益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地促使他人實現良好的願望和正義的要求,而不冷眼看世界。或者害怕世界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者痛苦的時候火上澆油。而反派,永遠是“成人之惡,非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顏,見賢思齊自省。——論語
翻譯:當妳看到某方面比自己更有優勢的人時,妳要虛心請教,努力學習,努力趕上他,達到和他壹樣的水平。當妳看到壹個人有壹些缺點或不足的時候,妳要冷靜的反思,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痛苦、災難、災禍等)強加給別人。).
8.盡妳的責任,不要屈服於妳的老師。——論語
做好事要毫不猶豫,即使老師在身邊,也要搶著去做。後來發展成成語“盡職盡責”。
9.君子動口不動手。——論語
君子說不上大話,但做事敏捷靈巧。
10.兩人同心,其利斷金;壹念之差。-周易
齊心協力的人,力量大到足以折斷堅硬的金屬;同心同德的人發表壹致意見,有說服力,讓人如聞香蘭,容易接受。
11.紳士把武器藏在身上,等待時機。-周易
君子即使技藝出眾,也不會到處炫耀、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時候展示自己的才能或技能。
12.虧損滿滿,收益不大。——尚書
沾沾自喜會帶來損失和災難;謙虛壹點,時刻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從中受益。
13.人不認識也不關心,不是君子嗎?——論語
如果我取得了別人不理解的成就,我永遠不會感到憤怒或委屈。這不也是壹種紳士風度嗎?
4.關於“忠言逆耳”的句子和簡短例子
(1)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報告說,東宮有壹個叫魏徵的官員,曾參與李密和竇建德的叛亂。在李密和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去了長安,在太子程健手下工作,並壹度說服程健殺死秦王。
秦王壹聽,立即派人去請魏徵。當魏徵遇到秦王時,秦王面無表情地問他:“妳為什麽要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撥離間?”周圍的大臣們聽了秦王的問話,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舊賬,都為魏徵抱不平。
然而,魏徵卻泰然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可惜王子當時沒有聽我的話。否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剛直果敢。他沒有責怪魏徵,而是和藹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沒有必要再提了。”(2)有壹次,唐太宗問魏徵:“為什麽歷史上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蠢?”魏徵說:“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是明智的;若只聽片面之詞,則昏庸(文言意為‘聽明,聽暗’)。”
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的例子,說:“統治天下的統治者如果能采納以下意見,那麽他的感情就能實現,他的親信想怎麽忽悠就怎麽忽悠。”唐太宗連連點頭,說:“妳講得真好!”又有壹天,唐太宗看了的文集後,對身邊的大臣說:“我覺得是壹個學識淵博的人,也懂得善用堯舜,卻不善於解紂。為什麽做錯事就這麽荒唐?”魏徵說:“壹個皇帝不能依靠他的智慧和知識,但他也應該虛心聽取他的官員的意見。
楊迪皇帝自負、驕傲、自信。姚順說的他說了,桀驁不馴的他做了。後來他糊塗了,把自己帶壞了。(3)有壹天,唐太宗得到壹只雄健飄逸的風箏,他讓它在自己的手臂上跳躍。當他正玩得開心時,魏徵進來了。
唐太宗害怕魏徵的建議,所以他無法避免。他迅速把風箏藏在懷裏。這壹切早就被魏徵看出來了,他在出差的時候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
太宗不敢拿出風箏,結果風箏被悶在懷裏。(4)有壹次,魏徵在朝堂上,和唐太宗鬧得面紅耳赤。
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了,想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後,他吃飽了回到內宮,見了妻子——長孫,氣憤地說:“總有壹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見太宗如此生氣,難得問他:"不知陛下要殺哪壹個?”唐太宗說,“那不是魏徵!他總是在所有人面前侮辱我,這讓我真的無法忍受!長孫皇後聽了,也不言語,回到內室,換了壹件衣裳,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妳在幹什麽?”長孫皇後道:“聽說只有賢明的皇帝才有正直的大臣。既然魏徵如此正直,這正好顯示了陛下的智慧。我怎麽能不恭喜陛下!”這些話像壹盆涼水,澆滅了太宗的怒火。公元643年,敢於直言的魏徵因病去世。
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淚說:“壹個人以銅為鏡,可以看出他的衣服和帽子穿得是否得體;以史為鑒,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以人為鏡,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鄭偉死後,我失去了壹面好鏡子。"
“人可以用銅為鏡打扮自己的衣服;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有,我死了壹面鏡子!”——這是魏徵人生價值的最好詮釋。
答辯人:藍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