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毛婷的主要事跡

毛婷的主要事跡

毛婷從65438年9月到1998年9月來到內蒙古,離開崗位休息了半個世紀。他壹直是內蒙古軍區領導層的重要成員(除了文革期間被迫害的那幾年)。歷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副主任、主任、幹部部長,軍區副政委。在幹部隊伍建設上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軍區幾個騎兵師成立時間不長,情況復雜。除了老八路軍部隊派出的少數幹部,急需發展黨組織,充實政治幹部,甚至軍事機關也不健全。當時,毛婷等領導不僅積極爭取舊軍隊的支持,還把素質好、有前途的基層幹部送到院校培訓,使壹批批從東北軍事大學、內蒙古軍事大學、自治學院和解放區軍政幹部學校畢業的青年充實了政治幹部隊伍,有的甚至擔任了團、營的領導職務。這些年輕幹部能勝任嗎?有些人有疑慮。毛婷同誌提出了“寧弱不缺,寧缺不濫用”的方針,使這些年輕幹部在戰鬥崗位上得到鍛煉。

1952年,根據形勢的發展,中央決定將內蒙古自治區與綏遠省合並,內蒙古黨政軍機關由張家口遷至貴綏(今呼和浩特),由兩省聯辦逐步過渡到撤銷綏遠省。就軍隊而言,如何處理好兩大軍區機關合並的人事安排,是關系到軍隊建設、民族團結和邊境穩定的大事。當時綏遠軍區的處級以上幹部多為抗戰時期參軍的漢族老幹部,而內蒙古軍區的幹部多為解放戰爭時期參軍的蒙古族青年知識分子,且多為東部蒙古族。面對蒙漢、新舊、東西的特點,毛婷提出了在德才兼備的前提下兼顧蒙漢、新舊、東西的原則。軍區三大機關部機關主官大多安排了原綏遠軍區的漢族同誌,副主官多是內蒙古軍區的同誌,還有西部地區的蒙漢族幹部,也與軍分區幹部進行了適當的交流。這樣,兩大軍區的幹部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互相團結,逐步合並的問題就解決了。

1958春夏之交,內蒙古軍區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各軍分區、團軍政主官參加。在總結全年工作後,我們采取了大聲疾呼、發大字報的方式開展批評。大躍進氣氛中的“左”傾思潮最盛的時候,有些大字報離實事求是的精神很遠。壹張名為《診斷書》的典型海報,在會內外引起了極大的震動。軍區黨委討論大字報定性的時候,毛婷同誌堅持說這是人民內部矛盾。在激烈的辯論過程中,他不畏孤立和圍攻,頂住了會內外的壓力。他壹直認為這張海報是錯誤的,應該按照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批評教育比較好。之後,總政治部工作組的同誌同意了毛婷同誌的意見,認為這是統壹了認識。

1979年初毛婷同誌恢復工作後,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軍區第二政委。面對“文化大革命”嚴重破壞的內蒙古大地,他努力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貫徹黨的政策,夜以繼日地解決了壹大批歷史遺留問題。對穩定軍隊、穩定邊疆、恢復受損的黨群關系、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年秋天,毛婷政委和幾位軍區領導來到北京軍區第二警備區,前身是第五騎兵師。這個師是文革時期的受災戶。大批師領導和各級幹部被打成所謂“我老婆黨”,有的被迫害致死。很多排長復員回家了。

為了落實政策,壹段時間以來,該司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並不徹底。被迫害的同誌和死者的遺屬很對立。在工作難以進展的時候,法院政委親自來這裏和大家見面,召開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要求受迫害的同誌把矛頭指向林彪、“四人幫”。請文革中犯錯誤的同誌吸取教訓。號召大家以大局為重,團結壹致向前看。同時作出明確指示,解決善後、幸存者生活安排、被錯誤處理的轉業幹部轉業等遺留問題。在此基礎上,成功召開了全師總會,使得本師政策執行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大家精神順暢,團結做得好,各項工作重回正軌。

法院政委工作壹絲不茍,對下屬要求非常嚴格,有時甚至苛刻。有些不認識他的同誌怕他。其實他很關心下屬,沒有官氣,很幽默。他是壹位和藹可親的長者。記得1956年,他在中央黨校學習,軍區政治部領導讓我給他送壹些資料。到北京後,他交了材料,正好趕上周日。法院政委說,妳難得來北京,我們出去玩吧。他帶我去頤和園,還劃船。回來的路上,我們還在路邊攤吃了壹碗餛飩。

法院政委壹直反對為他寫傳記和回憶錄,他也從來不為別人的書寫序言題字。他在歷史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為人民軍隊的建設所作的貢獻,絕不是我們所能評價的。但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質和優良作風,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在組織清季綏遠城墻修繕時,號召市民捐贈舊城磚,廣大市民積極響應。其中,91歲的老將軍毛婷捐贈了他家中收藏的200多塊古城墻磚。

內蒙古軍區原政委、1955授予稱號的老毛,身體依然健康,思維敏捷。他告訴記者:“這些磚是1979在家裏收拾院子的時候挖的。當時我覺得這些古城墻磚很值錢,就保存了下來。最近聽說要修清代綏遠城,就捐了他們。”

位於呼和浩特市北苑街的壹段清代綏遠城墻,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已經殘破不堪。整個維修工程初步計劃投資600萬元,對綏遠東、北600米長的殘墻進行保護性維修。將修復四個防禦工事、壹個炮塔、四個檢查站、千余米的護墻和射箭城垛,計劃今年完成主體工程。

呼和浩特是壹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老城區最初分為老城區和新城區。老城建於萬歷九年(1561),明朝廷將其命名為桂花城。新城建於雍正十三年(1735),完成於乾隆四年(1739),清廷將其命名為綏遠城。綏遠城是壹座軍事防禦很強的城市,現存的清朝將軍府就在綏遠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