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華夏兒女,這是大家的***識。也知道我們的第壹個朝代是夏。這是我們普遍的壹個認知,但這卻不是史學界乃至世界的認知。關於這個距今已有4000的歷史的朝代到底是真是假,壹直在史學界都頗有爭議。因為關於“夏朝”可以考證的歷史文獻實在太少。可以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的夏朝文物出現。應該說,中國有比較準確的歷史記載,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的記載,即使是商朝和西周,也都比較模糊。但卻有商朝和西周的具體文物出現。至於夏朝,只能說有商朝之前的文物出現,但無法證實這些文物是夏朝這個國家的。因此關於夏朝是否存在過,國內外不少專家對此都抱有懷疑態度。
首先是至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從商朝的甲骨文當中,找到任何關於夏朝的史料,而夏朝歷史大多來自周朝的西北各少數民族“戎”文化中,關於商夷的神話傳說。包括《尚書》的《康誥》《召誥》《多士》《君奭》《多方》《立政》等記載夏朝的史料,經考證也都來源於西周初年。
楊寬先生認為“夏”的稱呼,是出自《詩經·商頌》第四篇《長發》中的壹句詩:“禹敷下土方”,因為“下”“夏”經常通“假”,所以大禹成了夏朝的開國國君,陳夢家先生認為夏朝很可能是來自商朝的世系分化而來,大禹實際上是商朝的祖神。考古學家陳淳先生則認為“夏是西周統治者杜撰的朝代”。其次上承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下啟鄭州二裏崗早商文化、安陽殷墟文化中,都提到商湯都城西亳就在偃師。1959年夏,72歲高齡的徐旭生親自奔赴豫西地區,對“夏墟”進行實地調查,踏察了告成、石羊關、閻砦、谷水河、二裏頭等重要遺址,這處遺址的斷代大致是公元前1950—前1700年。
但在已經發現的二裏頭文化遺址中,也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中提到過夏朝,起初史學界認為二裏頭是夏都。
後來在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隊在河南偃師縣城西發現了壹處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偃師”,由於二裏頭文化遺址距商都城“偃師”的遺跡只有7公裏,因此很有可能它只不過是商朝早期的文化遺址而已。2008年7月,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楚簡中《厚父》壹文中記載了“厚父”和“王”對話的故事。“厚父”則是“王”的臣子,他對“王”講述了夏朝的興衰。
其中就提到興起的大禹以及衰落的孔甲。但這個“王”是誰我們不得而知,有人認為是商王太甲,也有人認為是周武王。不管怎麽樣,就但從目前的考古來看,能證明最早的壹個王就是“禹”。歷史學家晁福林先生說“禹是站在文明時代門檻上的偉人。他為英雄時代做了總結,又為文明時代鋪平了道路”。
無論如何,即使“禹”是存在的那也不代表夏朝就存在,如胡適、顧頡剛和郭沫若,就認為夏朝不應該存在,而是周朝為了推翻商朝,證明自己合法地位,故意杜撰出來的產物。但我們的不能確定事情,卻在壹本書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公元279年,西晉人在戰國魏襄王的墓中發現了壹本史書《竹書紀年》,這本書壹***13篇,講述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戰國的故事。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壹部編年體通史。現存《竹書紀年》分為“古本”和“今本”兩個體系。“古本”為輯佚本,其紀事起於夏代,終於公元前299
年,無規整的體例。“今本”記事起於黃帝,終於魏襄王二十年( 前296)
,有較為完整的體例。這本書明確記載了“夏朝”統治期間從禹至桀***有17位帝王,將有王與無王合起來計算,***計471年。由此可見史學家的考古發現還有很靠譜的,最起碼說明“禹”是夏朝的開國國君這點是對的。
但唯壹和《竹書紀年》出入大的就是,此書說夏朝是真實存在的,但史學家卻認為夏朝要麽是商朝的世系分化而來,要麽是周朝為了推翻商朝,證明自己合法地位,故意杜撰出來的產物。這點和《竹書紀年》上的區別就很大了,那麽這本書到底靠不靠譜呢?我們不妨從能證明的部分來進行推敲就不難知道了,根據第10、11、12卷記載的東周時期晉國、魏國到魏襄王20年、周隱王16年。即公元前770—公元前299年***472
年之史事,史學家經過對於這壹時期的史事考察,發現不但和《竹書紀年》的記載相吻合,甚至這本書還為他們解答了壹些古籍解決不了的難題,因此戰國史家皆認為《竹書紀年》所記是真實的。可如今這本書到現在史學家的手中,其真實性就難免不被人懷疑,因為年代相差太遠誰知道有沒有人修改過?然而有史學家拿《竹書紀年》的內容和《史記夏本紀》對比過,發現其內容基本相同。
就連考古,在宋代宣和時期臨淄出土的壹組春秋青銅器叔夷鐘的銘文上,記載的就是成湯討伐夏朝的故事。這也和《竹書紀年》中:“
湯滅夏,以至於受。”的說法相同。由此可見夏朝是存在的,雖然《竹書紀年》對於夏朝的資料確實算不上太詳細,但它也是目前來說最具權威,最有說服力,也是中國古代唯壹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此書開篇是以君主紀年為綱目,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這本書在史學界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