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繞,就是水順隨著山、石、樹、建築等直立而體量較大的園林景觀而環繞。風水把這種水稱作“灣抱水”或“腰帶水”,若“腰帶水繞抱如束帶,即金城也”(吳以?《地理不求人·論水形勢》),並認為“水要有彎曲,彎曲發大福”(範越風《黑囊經》)。
所謂掩,即用山石、樹木、建築、堤橋等掩蔽水口、水源,產生深藏不露、不盡盡之的感覺。關於水口、水源,風水認為“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關閉,去口宜關閉緊密,最怕直去無收”(葉泰《地理大成·山法全書》),“不見水去謂之地戶閉”、“戶閉則財用不竭”(《入地眼圖說》卷七“水口”)。
所謂靜,即水體以靜賞為主,即使是溪流也僅清漪微漣。風水認火,“水本動,妙在靜中”(《地學簡明》),“有聲為兇,無聲為吉”(《博山篇·論水》)。這或許是動態水景的理水藝術在我國古代沒有得到相應發展的真正緣由。
所謂水口乃是“壹方眾水所總出處”(明繆希雍《荊葬翼》“水口”)。“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水來不見其源流謂之天門開;水去處謂之地戶,不見水去謂之地戶閉。夫水本主財,門開則財來,戶閉則財用不竭”(《入地眼圖說》卷七“水口”),因而要留住財氣,其去口宜關閉緊密。為此,除選好水口位置多選於山脈轉折、犬牙交錯或兩山夾峙、清流環繞之處以外,還須建築橋臺、樓塔等物,增加水口的鎖鑰之勢。最普遍的作法是以橋作關鎖,輔以樹、亭、塘;在人文層次較高的地區則以文昌閣、奎星樓、文筆塔等高大建築為主,輔以廟、亭、堤、橋、樹等。平原地區的水口,則常在水中央立洲(稱為“羅星洲”)或作土墩,並在洲或墩上建廟或閣,如浙江烏青鎮的分水墩上即建有閣。
通過上述手法的運用以及長時間的苦心經營,風水水口地帶往往成為山石犬牙交錯、清流左環左繞、建築各抱地勢、樹木郁郁蔥蔥的風景之地(圖4),人稱“水口園林”。這種園林與壹般意義的園林有所不同,它以其關鎖纏繞、變化多端的真山真水為基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築質樸,山水天然,成為我國古代園林體系中壹種獨特的類型。
在我國,要數徽州水口園林最為出色。由於“徵州各姓聚族而居”、“士夫巨室,多處於鄉”,其根深蒂固的封建宗族觀使他們樂意資助家鄉的風水事業,從而有力推動了徽州的水口園林建設,形成了諸如歙縣唐模村的“檀幹園”、棠樾的“西疇”以及黟縣宏村的“南湖”等壹大批著名水口園林,成為我國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園林之壹。
所以,我國古代園林與風水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雖然不能斷言風水左右了我國古代園林的藝術創作,但它對於古代園林的滲透和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造園巨著《園冶》即大量借用了“相地”、“蔔築”、“八宅”、“宅相”、“擇居”、“青霞”、“紫氣”、“輔弼”、“趨承”、“曲折有情”等壹大批風水用詞,從而使我國古代園林留下了解不開、抹不盡的風水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