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書起源於魏文帝曹丕主編的《黃蘭》。曹偉丕篡漢後,於元年(220 \)組織名臣學士王襄、桓範、劉劭、單薇等人負責,廣泛搜集整理官、公、私等部門收藏的經典、史傳、詩文等書籍1000余種,分40余類,編纂成800萬字的綜合本,取名《黃覽》,作為參考。
此後,許多皇帝都喜歡它便於查找和檢查,紛紛效仿。比如唐代的《藝文誌聚》,宋代的《太平評論》,清代的《古今圖書集》,都是代表作。但與大典相比,這些書無論是規模還是收藏範圍都相差甚遠。
郭沫若先生認為西方百科全書從編排形式上看與《永樂大典》相似,於是在《大典影印》的序言中說:“大典的完成,不僅提供了中國文化史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傑出的。”張先生在《永樂大典史序》中也說:“永樂大典”因此,大典有中國古代最大百科全書的美譽。其實《大典》是明代編纂的百科全書,至今仍有商榷余地。我國古籍的整理方法主要是按事物分類,也有按書名或條目首字按韻排列的。《永樂大典》是壹種先將字按韻分類的排列方法。
《永樂大典》等書籍與西方百科全書的區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永樂大典》是對古代到當時所有書籍資料的綜合匯集,相關內容壹句壹句或壹段壹段或整本書的引用和復制,甚至同壹件事可以編成不同的版本供參考,不清楚是否正確。西方百科全書按照知識類別分為幾卷、幾個詞條,然後邀請權威學者撰寫自己的見解或推薦研究成果,介紹正確的知識、學術觀點和著作。
其次,根據目前的情況,不考慮唐代以前的古籍,宋代出版的書應該有壹萬多種,元代有三千多種。在編纂《永樂大典》時,可以收集到7000種,但時至今日,全世界保存下來的宋元善本只有3000多種。也就是說,通過《永樂大典》,我們可以看到大量從先秦到明初就已經失傳的秘密史料,這些史料可以為學者編纂整理古籍發揮重要作用。清代四庫館官編佚書300余種,後學者編600種,今後仍將繼續收藏。而百科全書則具有當時學者編寫、面向大眾的教科書特征。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更新,還會不斷地修訂再版。
再次,從編輯的目的和作用來看,《大典》等古籍的主要目的是保存和整理歷史文獻,方便查詢,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百科全書是現代教育的產物,起著全民教育的作用。
中國的古籍在保存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雖然對《永樂大典》的評價眾說紛紜,但對《古籍整理之源》的評價應該是當之無愧的,這是西方文化所不及的。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經典當然應該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壹席之地。
我國古籍的整理方法主要是按事物分類,也有按書名或條目首字按韻排列的。《大典》是根據《洪武鄭雲》“用韻統字,用字系事”的用韻,將當時的古今書籍七八千種編成壹冊。與現行辭書按部就班的編排方式不同,應該說用韻的編排方式符合中國古代文人詩詞創作的要求。但是這麽龐大的壹本書,按韻來指,不太方便。難怪當代學者對禮有另壹番評價,認為她太大了,沒用。或許這也是明朝幾代皇帝都不重視的原因之壹,直到嘉靖皇帝才視他為珍寶。但《永樂大典》在保存古籍、編纂校勘方面的作用和價值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