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孫子兵法的作用遠遠不再局限於壹本軍事著作的範疇,它還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我們辦起事來多幾分智慧,少走些彎路。
《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壹。《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
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壹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War)早2300年。
《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壹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
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援用,《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擴展資料:
1、成書過程
孫武輾轉到吳國時,適逢公子光政變。公子光即位後,伍子胥聽說其才能,向吳王推薦。孫武帶著這13篇晉見吳王,獲得重用。《漢書·藝文誌》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於見吳王前;見吳王後又著問答多篇。
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註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註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是由孫武草創,後經其弟子整理成書。
2、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又稱《吳孫子兵法》、《孫子》、《孫武兵法》,孫武撰。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從齊國流亡到吳國,輔助吳王經國治軍,顯名諸侯,被尊為“兵聖”。《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壹兵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百度百科-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