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靈巖記
姚鼐
泰山北多巨巖,而靈巖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來觀之。其狀如疊石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環而缺其南面。南則重嶂蔽之,重溪絡之。自巖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種柏,翳高塞深,靈巖寺在柏中。積雪林下,初日澄徹,寒光動寺壁。寺後鑿巖為龕,以居佛像,度其高,當在巖之十九,峭不可上,橫出斜援,乃登。登則周望萬山,殊騖而詭趨,帷張而軍行。巖尻有泉,皇帝來巡,名之日“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飲余。回視寺左右立石,多宋以來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②”雲。
余初與朱子穎約來靈巖,值子穎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聶劍光偕余。聶君指巖之北谷,溯以東,越壹嶺,則入於琨瑞之山……
靈巖在長清縣東七十裏,西近大路,來遊者日眾。然至琨瑞山,其巖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書以告子穎,為子穎他日之來也……姚鼐記。
[註]①雉: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壹丈為壹雉。②政和:宋徽宗的年號之壹。
1.下列加粗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
A.其狀如疊石為城墉(城墻)
B.度其高,當在巖之十九(十九丈的地方)
C.其巖谷幽邃(幽深)
D.值子穎有公事(公務)
2.下列各組中加粗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壹項是( )
A.其狀如疊石為城墉 周若環而缺其南面
B.僧出器,酌以飲余 余不及往,書以告子穎
C.名之曰“甘露之泉” 為子穎他日之來也
D.橫出斜援,乃登 其巖谷幽邃,乃益奇也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靈巖高峻的壹組是( )
①其狀如疊石為城墉,高千余雉。
②翳高塞深,靈巖寺在柏中。
③峭不可上,橫出斜援,乃登。
④巖尻有泉,皇帝來巡,名之日“甘露之泉”。
⑤登則周望萬山,殊騖而詭趨,帷張而軍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對本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
A.作者在遊了泰山之後,接著去遊靈巖。靈巖是座巨大的石山,周圍像用石疊起的城墉,只有南邊缺了,靈巖寺就在南邊的柏樹林中。
B.樹林中積滿了白雪,初升的太陽照在上面,好像透明的壹樣,積雪的寒光反射在寺廟的墻壁上,墻壁都好像在晃動了。
C.靈巖寺左右有很多豎立的石塊,上面有很多古人的刻字,有的被人墁入壁中,有的卻被人“取石為砌”,作者就看到砌上有“政和”的字樣。言下有惋惜之意。
D.作者此次遊靈巖,留下兩個遺憾,壹個是好友朱子穎因為公事繁忙未能壹同前去;二是更加幽邃的琨瑞山,沒有來得及看。作者在文章後半部分明確表達了這種意思。
5.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南則重嶂蔽之,重溪絡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翳高塞深,靈巖寺在柏中。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B 4.D
5.(1)南邊卻有重重山峰遮蔽著它,很深的溪流環繞著它。
(2)柏樹遮蔽了高巖,塞滿了山谷,靈巖寺就在柏樹林中。(意對即可)
2. 黃伯思文言文閱讀答案自幼聰穎,日誦書千余言,復述無遺誤。少時習作詩詞,文采甚麗。青年入太學,成績屢占上遊。元符三年(1100)中進士,授職磁州(今河北磁縣)司戶參軍。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蘇南通)司戶、河南府戶曹參軍。任滿,留守鄧洵辟為右軍巡院,崇寧元年(1102),調任祥定九域圖誌編修官,兼六典檢閱文字。不久,監護崇恩太後園陵使司,掌管箋奏。以修書恩,後又擢升為秘書省校書郎,累遷秘書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1]
個人成就
黃伯思著《東觀余論》二卷
黃伯思學問淹通,自《六經》及歷代史書、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歷蔔筮之說,無不精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漢彜器款識,研究字畫體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書討論備盡。善篆、隸、正、行、章、草、飛白,皆精妙,亦能詩畫。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書,命待詔王著續正法帖,伯思病其乖偽龐雜,考引載籍,鹹有依據。著有《法帖刊誤》2卷,此書糾正了《淳化閣帖》不少錯誤。又著有《東觀餘論》,另有《博古圖說》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組合家具圖冊《燕幾圖》也是黃伯思所著。
黃伯思,字長睿,其遠祖自光州固始徙閩,為邵武人。祖履,資政殿大學士。父應求,饒州司錄。伯思體弱,如不勝衣,風韻灑落,飄飄有淩雲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誦書千余言。每聽履講經史,退與他兒言,無遺誤者。嘗夢孔雀集於庭,覺而賦之,詞采甚麗。以履任為假承務郎。甫冠,入太學,校藝屢占上遊。履將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辭,履益奇之。元符三年,進士高等,調磁州司法參軍,久不任,改通州司戶。丁內艱,服除,除河南府戶曹參軍,治劇不勞而辦。秩滿,留守鄧洵武辟知右軍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漢彜器款識,研究字畫體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書討論備盡。初,淳化中博求古法書,命待詔王著續正法帖,伯思病其乖偽龐雜,考引載籍,鹹有依據,作《刊誤》二卷。由是篆、隸、正、行、草、章草、飛白皆至妙絕,得其尺牘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詳定《九域圖誌》所編修官兼《六典》檢閱文字,改京秩。尋監護崇恩太後園陵使司,掌管箋奏。以修書恩,升朝列,擢秘書省校書郎。未幾,遷秘書郎。縱觀冊府藏書,至忘寢食,自《六經》及歷代史書、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歷蔔筮之說無不精詣。凡詔講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贗,以素學與聞,議論發明居多,館閣諸公自以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艱,宿抱羸瘵,因喪尤甚。服除,復舊職。
伯思頗好道家,自號雲林子,別字霄賓。及至京,夢人告曰:"子非久人間,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覺而書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學問慕揚雄,詩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騷》壹卷。
二子:詔,右宣教郎、荊湖南路安撫司書寫機宜文字;訁乃,右從事郎、福州懷安尉,裒伯思平日議論題跋為《東觀余論》三卷。
望采納。
3. 余謂侯本以中州 譯文譯文
我說辛棄疾本來是中州才華出眾的人,講信義,在南方十分有名,他在張安國叛國時,赤手空拳率領五十個騎兵將叛賊從五萬人中捆綁出來,就好像撬開巉巖逮住兔子壹樣容易,(之後)取道淮西南下,壹天壹夜沒有吃飯:他威武的英雄氣概,懦弱的人因為這而奮起!天子召見他再三贊嘆,因此被重用,位列九卿,擔任兩路轉運使,四次任安撫使。不久賴文政叛亂,勢力由潭州蔓延到江西,兩地震驚,(但)辛棄疾談笑間就把他們掃平。
辛棄疾,雄心勃勃,壯誌淩雲。政績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僅半年,當地“荒陋之氣”壹洗而空。他在湖南帥任,創置“飛虎軍”,“軍成,雄鎮壹方,為江上諸軍之冠。”他不失為壹個有清醒政治頭腦憂國憂民的好官。
4. 與範子豐原文與範子豐六首(之壹)
伏審子豐南宮殊健,慶抃可量。即日想已唱第,必在高等。期集之暇,起居
佳勝。某更五七日氵斥汴。愈遠左右,臨書悵然。惟祈慎重,別膺亨寵。
與範子豐六首(之二)
小事拜聞,欲乞東南壹郡。聞四明明年四月成資,尚未除人,托為問看,回
書壹報。前所托殊不蒙留意,恐非久,東南遂請,逾難望矣。無乃求備之過乎?
然亦慎不可泛愛輕取也。人還,且略示諭。
與範子豐六首(之三)
近專人奉狀,達否?即日起居何如,貴眷各安,局事漸清簡否?某幸無恙。
水旱相繼,流亡盜賊並起,決口未塞,河水日增,勞苦紛紛,何時定乎?近乞四
明,不知可得否?不爾,但得江淮間壹小郡,皆所樂,更不敢有擇也。子豐能為
壹言於諸公間乎?試留意。人還,仍乞壹報,幸甚。奉見無期,惟萬萬以時自重。
與範子豐六首(之四)
稍不通問,伏想起居佳勝。侍郎丈必在郊外過夏,臺候必更康安。某此與幼
累如常。八月、九月間,秋水既過彭城,城下徹備。高麗使已還。四明可以易守,
當更理前請也。會合杳未有涯,萬萬自重。
與範子豐六首(之五)
南方夏熱,殊非中原之比。入秋,稍得清涼,然夏田旱損七八。鹽法更變,
課入不登,雖閑局,不免以此為累。自余粗如常也。子中、子老頃在左右,今已
赴官未?何時參候,北望,不勝馳情。
與範子豐六首(之六)
新珠想日長進,愛婿無恙,甚望丈人高等待乞利市也。納銀壹笏,托用買圓
熟珠子二千枚,少錢,告那出,便納上。婚嫁所須,不可,奈何,甚非情願。幸
留意承問。似叔頗長成,每日作詩讀史,但蒙拙少訓督耳。內孫想益聰淑,諸郎
娘亦計安也。
5. 文言文 趙仲卿傳翻譯趙仲卿傳
趙仲卿,天水隴西人也。性粗暴,有膂力,周齊王憲甚禮之。從擊齊,攻臨秦、統戎、威遠、伏龍、張壁等五城,盡平之。又擊齊將段孝先於姚襄城,苦戰連日,破之。平齊之役,以功遷上儀同,兼趙郡太守。
王謙作亂,仲卿使在利州,即與總管豆盧績發兵拒守。為謙所攻,仲卿督兵出戰,前後壹十七陣。及謙平,進位大將軍,封長垣縣公,邑千戶。
高祖受禪,進爵河北郡公。開皇三年,突厥犯塞,以行軍總管從河間王弘出賀蘭山。仲卿別道俱進,無虜而還。復鎮平涼,尋拜石州刺史。法令嚴猛,纖微之失,無所容舍,鞭笞長史,輒至二百。官人戰栗,無敢違犯,盜賊屏息,皆稱其能。
遷兗州刺史,未之官,拜朔州總管。於時塞北盛興屯田,仲卿總管統之。微有不理者,仲卿輒召主掌,撻其胸背,或解衣倒曳於荊棘中。時人謂之猛獸。事多克濟,由是收獲歲廣,邊戍無饋運之憂。會突厥啟民可汗求婚於國,上許之。
十七年,啟民窘迫,與隋使長孫晟投通漢鎮。仲卿率騎千余馳援之,達頭不敢逼。潛遣人誘致啟民所部,至者二萬余家。其年,從高颎指白道以擊達頭。仲卿率兵三千為前鋒,至族蠡山,與虜相遇,交戰七日,大破之。突厥悉眾而至,仲卿為方陣,四面拒戰。經五日,會高颎大兵至,合擊之,虜乃敗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裏。時突厥降者萬余家,上命仲卿處之恒安。以功進位上柱國,賜物三千段。朝廷慮達頭掩襲啟民,令仲卿屯兵二萬以備之,代州總管韓洪、永康公李藥王、蔚州刺史劉隆等,將步騎壹萬鎮恒安。達頭騎十萬來寇,韓洪軍大敗,仲卿自樂寧鎮邀擊,斬虜首千余級。
明年,督役築金河、定襄二城,以居啟民。時有表言仲卿酷暴者,上令禦史王偉按之,並實,惜其功不罪也。因勞之曰:“知公清正,為下所惡。”賜物五百段。仲卿益恣,由是免官。
煬帝嗣位,判兵部、工部二曹尚書事。其年,卒,時年六十四。謚曰肅。
翻譯,沒找到
6. "率由舊章"之弊 文言文翻譯1.完全依循舊規辦事。《詩·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後漢書·朱穆傳》:“ 建武 以來,乃悉用宦者……愚臣以為可悉罷省,遵復往初,率由舊章,更選海內清淳之士,明達國體者,以補其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試雜文》:“ 有唐 自 高祖 至 高宗 ,靡不率由舊章。”《文明小史》第壹回:“到任之後,他果然聽了 姚老先生 之言,諸事率由舊章,不敢驟行更動。”
2.原封不動,老樣子。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二:“只要親友們還都平安,他的世界便依然是率由舊章,並沒有發生激劇的變動。”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壹:“生活方式雖然率由舊章,而到底在物質上,卻摻進了不少的新奇東西。”追問“率由舊章”之弊 文言文翻譯沒有,整片的啦
7. 名為“蔡琰傳”的文言文翻譯陳留郡董祀的妻子,是同郡人蔡邕的女兒,名叫琰,字文姬.她學識文博,才能出眾,善於論辨而又精通音律.嫁給了河東的衛仲道.後來丈夫死了,又沒有兒子,便回到了娘家.漢獻帝興平年間,天下發生大的變亂,蔡文姬被胡人的騎兵擄掠,被強迫嫁給了南匈奴的左賢王,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生了兩個孩子,曹操素來與蔡邕交好,為他沒有留下子嗣而傷心,便派遣使者用金璧把文姬贖了回來,重新改嫁給了董祀.
董祀做屯田都尉,觸犯法律將判死罪,蔡文姬為這件事面見曹操請求赦免.這時朝堂上坐滿高官,名士和遠方來的使者,賓客,曹操對眾人說:"蔡伯喈的女兒就在外面,今天讓她來拜見諸君."等到文姬進了朝堂,只見她蓬頭散發,赤足而行[壹說"步行"(見《辭海》)],又俯身叩頭請罪,說話時口才出眾而充滿悲傷之意,眾人都因此而動容.曹操說:"我確實很同情妳和董祀,但判決的文卷已經送出去了,又怎麽辦呢 "文姬說:"您的馬廄裏有成千上萬匹好馬,手下有數不清的勇士,為什麽要吝惜派出壹匹快馬,而不去救助壹個將死的人呢 "曹操被她的話所感動,就追回成命,寬宥,赦免了董祀之罪.當時天還很冷,又賜給頭巾鞋襪.曹操於是詢問說:"聽說夫人家中原來有許多古書典籍,還能不能把它們回憶記誦出來呢 "文姬說:"早先亡父留給我的書有四千來卷,在顛沛流離,極度困苦中,都無法保存下來了,現在我能憶誦的,才不過四百余篇罷了."曹操說:"現在就派十名書史給您,讓他們幫助您把這些書抄寫出來."文姬說:"我聽說男女有別,按禮節不宜親口傳授.只請求您給我紙筆,讓我自己把它寫下來,用楷書還是用草書,只聽您的吩咐."於是就把所記誦的典籍抄寫好送給曹操,文字上都沒有遺漏和錯誤.後來感傷於自己在亂世的坎坷遭遇,追憶抒寫自己的悲憤心情,又寫了《悲憤詩》二首.
8. 請問這句文言文怎麽翻譯:其間蘭艾同生,誠有不盡饜人心者,是嗤點唯漢儒之學,非讀書稽古,不能下壹語;宋儒之學,則人人皆可以空談其間。蘭艾同生,誠有不盡饜人心者。是嗤點之所自來。此種虛構之詞,亦非無因而作也。
譯文:
只是漢儒的學問,不是讀書考古,不能下壹句話;宋儒的學問,則人人都可以空談。這中間蘭草和艾蒿同生,確實有不能滿足人心的地方,這就是譏笑指摘的由來。這種虛構的話,也不是無緣無故而起的。
全文譯文:
朱子穎運使說:他鎮守泰安的時候,聽說有個讀書士人來到泰山的深處,忽然聽到從石壁中傳出人的說話聲說:“是什麽地方的經書香,難道有轉世的人來了嗎?”又聽到壹聲震響,石壁從中間裂開,現出了紫貝美玉裝飾的宮閣樓閣,聳立山頂,有位年老的儒者頂冠束帶下來迎接。士人驚怕奇怪,問這裏是什麽地方,回答說:“這是經香閣。”士人詢問經香的意思,答:“這說來長了,請坐下慢慢聽我講來。過去孔子刪定經書,傳教萬年,諸經的要義、精微的言辭,壹代壹代地傳授下來。漢代的各位儒者,離開上古不遠,闡釋註解,大概能夠窺見先聖的心,而且當時風俗淳樸,尚未流於涼薄,沒有培植黨羽爭名的習氣,只是各傳老師的學說,實實在在地追溯淵源。流傳到唐代,斯文的風氣也沒有改變。到了北宋,刻為註疏十三部,為先聖所嘉許。大儒們耽心新說日日興盛,儒家經典學說將漸漸失傳,所以建造這個閣來貯藏它。中間是初刻本,用五色王做成匣子,是尊崇先聖的遺教;配上歷代官刻的本子,用白玉做成匣子,是顯示帝王表彰的功德,都在南面。左右則是各家私刻的本子,每壹部書成,必定取初印精好的,按照時代次序入藏這個閣中,用青玉做成匣子,是獎勵鉆研古籍的辛勤,都在東西面。並且用珊瑚做成書簽,黃金制作鎖鑰。東西兩邊廊屋,用沈檀木做小桌子,錦繡做墊子。各位大儒的神靈,每年來觀看壹次,***同依次相坐在這閣裏。後面三排房子,則是唐以前各位儒者解釋經書義理之書,逐套編列,收入壹個庫房之中。除此以外,即使是著述高與身齊,聲譽榮耀超出當代之上,總聽任他自己貯藏於深山之中,不得進入這門壹步,這是先聖的意旨呵。各種書籍每到子刻、午刻,壹字壹句都發出濃濃的香味,所以題名叫經香。因為壹元旋轉,二氣交融,陰氣起於午時的正中,陽氣生於子時的夜半,聖人的心與天地相通。各位大儒闡發聖人的義理,它的精微深奧也與天地相通,所以互相感應。但必須是能傳承這門學問的人才能聞到,其他人則不能。世上的儒者對這十三部經書,有的焚油膏以繼日光,鉆研仰望壹輩子;有的深推曲解,吹毛求疵,百般抨擊,也各自因為他的性情學識的根柢不同罷了。您四世以前做刻字工,曾經手刻過《周禮》半部,所以佘香還在,我得以知道您的來到。於是引導他遍看樓閣廊屋,用茶點果品來招待,然後送別說:”您善於自愛,這裏是不容易來的呵!“士人回頭壹看,只有萬峰直插天空,幽深不見人跡。按,這件事荒唐怪誕,大概是尊漢學者的寓言。漢代儒者以解釋古書字句為專門的學問,宋代儒者以闡發經書的義理為重,好像漢學粗而宋學精。但是不明白古書的字句,義理又何從知道?壹概詆毀排斥,把它看成猶如渣滓,這就未免像已經造成了華美的大車,而回頭去斥責原始時沒有幅條的車輪;得以渡過了迷津,立即焚棄寶貴的筏子。於是攻擊宋儒的,又紛紛而起。所以我編著《四庫全書》詩部總敘中說:宋儒的攻擊漢儒,不是為講解儒家的經書起見,不過求得勝過漢儒罷了:後人的攻擊宋儒,也不是為講解儒家的經書起見,不過是不平於宋儒的詆毀漢儒罷了。韋蘇州的詩說:”水性自雲靜,石中亦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就是這個意思了。平心靜氣而論,《周易》從王弼開始改變舊的說法,是宋學的萌芽。宋儒不攻擊《孝經》舊疏,因為詞義很明顯。宋儒所爭的,只是今文、古文的字句,也無關於大旨,都可以暫且擱置不予議論。至於《尚書》、《三禮》、《三傳》、《毛詩》、《爾雅》、各種註疏,都是根據古義,斷然不是宋儒所能。《論語》、《孟子》,宋儒積累壹生的精力,字斟句酌,也斷然不是漢儒所能趕得上的。大概漢儒看重老師的傳授,自有來源;宋儒崇尚心悟,研求容易深入。漢儒或考執著於舊文,過於相信傳述經義的文字;宋儒或者單憑主觀猜測而下判斷,勇於改動經文。計算它的得失,也還相當。只是漢儒的學問,不是讀書考古,不能下壹句話;宋儒的學問,則人人都可以空談。這中間蘭草和艾蒿同生,確實有不能滿足人心的地方,這就是譏笑指摘的由來。這種虛構的話,也不是無緣無故而起的。
9. 浦口劉大山過余文言文答案乙亥北行日記 清戴名世 原文 六月初九日,自江寧渡江。
先是浦口劉大山過余,要與同入燕;余以貲用不給,未能行。至是徐位三與其弟文虎來送;少頃,郭漢瞻、吳佑鹹兩人亦至。
至江寧閘登舟,距家數十步耳。舟中揖別諸友;而徐氏兄弟,復送至武定橋,乃登岸,依依有不忍舍去之意。
是日風順,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大山有他事相阻,不能即同行。
而江寧鄭滂若適在大山家。滂若自言有黃白之術,告我曰:“吾子冒暑遠行,欲賣文以養親,舉世悠悠,詎有能知子者?使吾術若成,吾子何憂貧乎?”余笑而頷之。
明日,宿旦子岡。甫行數裏,見四野禾油油然,老 *** 女,俱耘於田間。
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遊惰不事生產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騎步行,過壹農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
余顧而慕之,以為此壹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明日抵滁州境,過朱龍橋——即盧尚書、祖將軍破李自成處,慨然有馳驅當世之誌。過關山,遇宿松朱字綠、懷寧咎元彥從陜西來。
別三年矣!相見則歡甚,徒行攜手,至道旁人家縱談,村民皆來環聽,良久別去。過磨盤山,山勢峻峭,重疊盤曲,故名;為滁之要害地。
是日宿岱山鋪,定遠境也。明日宿黃泥岡,鳳陽境也。
途中遇太平蔡極生自北來。薄暮,余告圉人:“數日皆苦熱,行路者皆以夜,當及月明行也。”
乃於三更啟行。行四五裏,見西北雲起;少頃,布滿空中,雷電大作,大雨如註,倉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濕。
行至總鋪,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門,皆不應。圉人於昏黑中尋壹草棚,相與暫避其下。
雨止,則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彌漫,不辨阡陌。
私嘆水利不修,天下無由治也。茍得良有司,亦足治其壹邑。
惜無有以此為念者。仰觀雲氣甚佳:或如人,或如獅象,如山,如怪石,如樹,倏忽萬狀。
余嘗謂看雲宜夕陽,宜雨後,不知日出時看雲亦佳也。是日僅行四十裏,抵臨淮;使人入城訪朱鑒薛,值其他出。
薄暮,獨步城外。是時隍中荷花盛開,涼風微動,香氣襲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明日渡淮。先是臨淮有浮橋,往來者皆便之。
及浮橋壞不修,操舟者頗因以為奸利。余既渡,欲登岸,有壹人負之以登,其人陷淖中,余幾墮。
岸上數人來,***挽之,乃免。是日行九十裏,宿連城鎮,靈壁縣境也。
明日為月望,行七十裏而宿荒莊,宿州境也。屋舍湫隘,墻壁崩頹,門戶皆不具。
圉人與逆旅主人有故,因欲宿此。余不可,主人曰:“此不過壹宿耳,何必求安!”余然之。
是日頗作雨而竟不雨。三更起,主人苛索錢不已。
月明中行數十裏,余患腹脹不能食,宿褚莊鋪。十七日渡河,宿河之北岸。
夜中過閔子鄉,蓋有閔子祠焉;明孝慈皇後之故鄉也。徐宿間群山盤亙,風氣完密;而徐州濱河,山川尤極雄壯,為東南藩蔽,後必有異人出焉。
望戲馬臺,似有傾圮。昔蘇子瞻知徐州,雲:“戲馬臺可屯千人,與州為犄角。”
然守徐當先守河也。是日熱甚,既抵逆旅,飲水數升。
頃之,雷聲殷殷起,風雨驟至,涼生,渴乃止。是夜腹脹愈甚,不能成寐,汗流不已。
明日宿利國驛。憶余於己巳六月,與無錫劉言潔,自濟南入燕,言潔體肥畏熱,而羨余之能耐勞苦寒暑。
距今僅六年,而余行役頗覺委頓。蹉跎荏苒,精力向衰,安能復馳驅當世!撫髀扼腕,不禁喟然而三嘆也!明日,宿滕縣境曰沙河店。
又明日,宿鄒縣境曰東灘店。是日守孟子廟,入而瞻拜;欲登嶧山,因熱甚且渴,不能登也。
明日,宿汶上。往余過汶上,有吊古詩,失其稿,猶記兩句雲:“可憐魯道遊齊子,豈有孔門屈季孫!”余不復能記憶也。
明日,宿東阿之舊縣。是日大雨,逆旅聞隔墻群飲拇戰,未幾喧且鬥。
余出觀之,見兩人皆大醉,相毆於淖中,泥塗滿面不可識。兩家之妻,各出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
乃知先王罪群飲,誠非無故。明日宿營茌平。
又明日過高唐,宿腰站。自茌平以北,道路皆水彌漫,每日輒紆回行也。
聞燕趙間水更甚,北行者皆患之。二十六日,宿軍城,夜夢裴媼。
媼於余有恩而未之報,今歲二月,病卒於家;而余在江寧,不及視其含斂,中心時用為愧恨!蓋自二月距今,入夢者屢矣。二十七日,宿商家林。
二十八日,宿營任邱。二十九日,宿白溝。
白溝者,昔宋與遼分界處也。七月初壹日,宿良鄉。
是日過涿州,訪方靈臯於舍館,適靈臯往京師。在金陵時,日與靈臯相過從,今別四月矣,擬為信宿之談而竟不果。
及余在京師,而靈臯又已反涿,途中水阻,各紆道行,故相左。蓋自任邱以北,水泛溢,橋梁往往皆斷,往來者乘舟,或數十裏乃有陸。
陸行或數裏,或數十裏,又乘舟。昔天啟中,吾縣左忠毅公為屯田禦史,興北方水利,仿佛江南。
忠毅去而水利又廢不修,良可嘆也!初二日,至京師。蘆溝橋及彰義門,俱有守者,執途人橫索金錢,稍不稱意,雖襆被欲俱取其稅,蓋榷關使者之所為也。
塗人恐濡滯,甘出金錢以給之。惟徒行者得免。
蓋輦轂之下而為禦人之事,或以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於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書笈,為邏者所開視,盡濕,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