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明朝萬歷皇帝朱翊鈞出了什麽事?為什麽熱血少年會墮落成壹國昏君?他在人民中真的有朋友嗎?《張居正》是正史中的開悟錄嗎?他和朱翊鈞有什麽過節?如果妳熟悉明史和明朝野史,可以請妳回答我的問題嗎?想知道更多關於定陵秘密的人來談談定陵和朱翊鈞。能告訴我妳知道哪個版本嗎?從小就愛看探索秘密的書~ ~可惜這壹本壹直沒解開。希望有人能幫我解惑。
分析: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任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後的陵墓。萬歷皇帝登基時只有10歲,在位48年。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執政之初,隨著改革措施的實施,經濟出現繁榮;中後期常年冷落朝鮮,導致朝鮮腐敗。定陵早在萬歷死後就開始動工,歷時六年,耗資八百萬兩。萬歷皇帝建陵時才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開放。這座陵墓閑置了30年。如今,定陵已成為北京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壹,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前來。人們對這座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印象深刻,感受壹代帝王的傳奇故事。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壹項考古工程試圖解開明十三陵的所有秘密,但最終只有壹座地下墓被成功打開,這就是中國第壹座也是唯壹壹座由考古學家打開的帝王墓——定陵。
□明成祖朱迪親自選址,命名為天壽山。此後,包括朱迪在內,共有13位明朝皇帝在此建陵,整個陵墓面積甚至比當時明朝的北京面積還要大...
明十三陵建於明朝15年至17年。它的創始人是朱迪,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迪親自主持了陵墓的選址,並將其命名為天壽山。從此,這裏成了明朝的皇家陵園。包括朱迪在內,有13位明朝皇帝在這裏修建了陵墓。到明朝末年,整個陵區總面積已超過120平方公裏,比當時明朝首都北京的面積還大。
十三陵的整體布局就像壹棵大樹,每座陵墓就像壹根樹枝,大樹的樹幹就是通往陵墓的神道。神道是進入整個十三陵的必經之路。神道兩側排列著十八對巨大的石像。這些文官和武官的雕像表明,皇帝死後仍然是帝國的主人。按照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的陵制,陰宅仿照陽宅,十三陵的地面建築都是仿照紫禁城內的皇宮。外圍是高大的城墻,城墻內的宮殿也嚴格按照壹條縱向中軸線分布。每次在十三陵
在陵墓的後面,有壹座阿明建築。樓下有皇帝墓碑,樓後是皇帝墳。
——20世紀50年代中期,壹項發掘古代帝王陵墓的考古計劃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並得到中國的批準。壹次秘密的考古行動開始於1956年春天...
明十三陵的考古發掘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首先提出了這個計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發掘古代帝王陵墓的考古計劃。
在發掘計劃中,長陵是首選。在所有的明十三陵中,長陵是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然而,長陵的調查進展並不順利。最後,考古隊決定再找壹個墓進行試掘。經過多次調查,明朝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鈞(萬歷皇帝)的陵墓定陵進入了考古隊的視野。
1956年5月,試掘正式開始。考古隊在定陵寶城壹塊城磚脫落的相應位置,挖出了第壹條壕溝。就在壕溝挖到1米多深的時候,在寶城的內墻上發現了壹條砌在墻裏的石條。石條上的泥土被擦掉,石條上刻著的三個字顯露出來:“隧道門”。10天後,考古人員在城墻下發現了壹個檢票口,在壕溝兩側發現了兩堵磚墻。兩堵墻之間形成了壹條隧道,壹直延伸到寶城深處。考古隊判斷這是通往地宮的隧道。為了減少挖掘工作量,考古隊沒有繼續挖掘第壹條壕溝,而是在第壹條壕溝的延長線上挖了第二條壕溝。但是壹個多月過去了,第二條壕溝也沒有新的發現,曾經出現在第壹條壕溝的隧道磚墻也詭異的消失了。
9月,挖掘工作有了新的轉機。有壹天,在第二條壕溝深處,壹個參與挖掘的民工偶然發現了壹塊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寫著:“此石距金剛墻前十六尺,深三尺五”。明人把地宮的墓墻稱為“金剛墻”,這塊石碑上清楚地標明了地宮的位置。考古隊在通往保定市中心的方向挖了第三條壕溝。到第二年5月,考古隊穿透厚厚的土層,發現了墓室的外墻——金剛墻。在金剛墻上,考古學家
店員發現了壹個神秘的梯形開口。應該是萬歷皇帝下葬時的入口。
——中國古籍,很多皇帝為了保護自己的陵墓不被盜,都在墓中配備了復雜的隱藏武器機關,壹旦有人進入,就會瞬間死亡。懷疑和恐懼在考古挖掘中蔓延...
十三陵所有的地宮都埋在陵墓最隱秘的地方。白是考古隊中最有經驗的考古學家,也是現場的實際指揮者。白也擔心打開金剛墻時發生意外。
為了確保安全,考古隊員決定先將梯形開口處的頂層磚塊移除,很快就在金剛墻上開了壹個缺口。經過仔細觀察,考古隊決定先派壹個人進入地宮。白老決定派考古學家龐忠偉下去。龐忠偉回憶說:“我當時也害怕。腰上綁了壹根大麻繩,然後我就背著手電筒下去了。下去後彎腰下蹲,精神特別集中,心裏很緊張。”他出來大家都松了壹口氣。然後幾個人跳了進來,
在手電筒和燈籠的幫助下,他們找到了地宮的大門。
第二天,考古隊決定徹底打開金剛墻。所有的墻磚很快被拆除,用壹整塊漢白玉雕成的地下大門完全暴露在考古隊員面前。
這是壹座由巨大的石條組成的石砌宮殿,沿著壹條縱向中軸線有三個大殿:前殿、中殿和後殿。考古學家首先進入地下宮殿的前廳。前廳的地上鋪著壹條條腐爛的木板,這是當時用來避免棺材壓到地面的。考古學家穿過前廳,進入中廳。中廳的座椅都是用白石雕成的,座椅上刻有龍紋。座位前面是壹個祭祀用的器皿,壹個大瓷缸,裏面裝的是黃蠟,傳說中的。
萬年燈。
模仿故宮六宮,定陵地宮左右各有兩個殿堂。附屬大廳通過壹條狹窄的隧道與主大廳相連。這應該是嬪妃的墓室,但空棺床說明並沒有真正使用過。
考古人員繼續前行,終於找到了藏在地宮最深處的後殿,對應紫禁城內的皇宮,相當於皇帝生前居住的寢宮。在定陵發掘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定陵是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後的合葬墓,地宮三棺的發現也證實了文獻中的記載。
萬歷皇帝生活在16年末至17年初的明朝末期。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他漫長的帝王生涯充滿了悲劇。在這個墳墓裏,有壹個悲傷的愛情故事與死者壹起埋葬...
1572年,年僅10歲的萬歷繼位。萬歷的母親想讓他做壹個有出息的君主,萬歷不得不花很多時間學習儒家經典,生活枯燥無味。當他有足夠的能力獨立處理國家大事時,卻處處受到大臣們的牽制。壓抑的宮廷生活,只有聰明的鄭貴妃給萬歷皇帝帶來了唯壹的樂趣。萬歷皇帝想把皇位傳給鄭貴妃的兒子,但遭到大臣的反對。萬歷無力改變,於是采取了不可思議的方式抗爭。萬歷在位48年,其中隱居在紫禁城後宮30年。最後20年,他幾乎拒絕會見所有大臣,國家大事癱瘓。
修建定陵耗時六年,耗資八百多萬兩白銀。定陵即將竣工時,萬歷最後壹次親自到這裏視察,然後默默回京。
1620年,萬歷和自己的壹位皇後病死,同時葬在定陵,另壹位早年病死的皇後也被移葬在壹起。鄭貴妃在10年後死去。她被大臣們視為給國家帶來災難的女人,最後沒能得到葬在定陵的權利。萬歷最終沒能和她最愛的女人葬在壹起。
定陵出土的文物不僅讓人想起萬歷的生活,還強烈感受到明代發達的社會經濟和手工業的驚人成就。
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後的棺木都有不同程度的腐爛。經過精心準備,考古學家打開了萬歷的棺材。這是中國第壹個也是唯壹壹個由考古學家打開的皇帝棺材。
當棺材被打開時,人們看到它骨瘦如柴,上面蓋著壹層金被,金被已經部分腐爛塌陷。考古人員開始逐層清理棺內文物,直到11層,才發現萬歷的屍體,已經全部腐爛,只剩下壹副幹癟的骨架。
地宮出土文物3000余件,除少數禮器外,大部分是萬歷皇帝及其兩位皇後的生活用品。
隨葬品中有被稱為王冠的王冠,還有壹些皇帝的盔甲、腰刀和弓箭。棺槨中發現的金冠需要150根細如絲毛的金線,只有通過非常復雜的工藝才能制作出來,可見明代工匠已經掌握了制作貴金屬的高超技術。在定陵還發現了皇後佩戴的四頂龍鳳冠,用金、玉、珍珠、寶石編織而成,其中壹頂鑲嵌了3500顆珍珠和195顆各種寶石。
定陵出土最多的是絲綢。出土時整塊絲織品還是色彩鮮艷的。出土的衣服是用中國傳統的繅絲工藝織成的。據說,即使是最熟練的織工,也需要65,438+00年才能織完這件衣服。隨葬品中皇後所穿的長衫采用了復雜的刺繡工藝,整個長衫是用了4種昂貴的絲線和11種不同的刺繡方法完成的。
2003年,包括定陵在內的整個十三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昔日的皇家陵園終於成為全人類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