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版本學的書冊制度

古籍版本學的書冊制度

是指書籍的形式,再具體點可以說是單指書籍的外形,而不包括書籍的內容,也不包括書籍的材料,以及抄寫、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旋風葉”是從卷子演變成冊葉的第壹步,或者可以說是從卷子到冊葉的過渡形式。翻到哪裏就可翻到哪裏,查找起來極其方便,即使從頭到尾翻壹遍也極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風壹樣,於是給它起了個“旋風葉”的名稱。旋風葉進壹步演變就成了“蝴蝶裝”。到蝴蝶裝書已不用長條木板印刷而改用長方塊木板印刷,成為若幹單頁裝訂起來的書籍。紙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紙,上邊叫“天頭”,下邊叫“地腳”,左右都叫“邊”。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線叫“邊欄”,也叫“欄線”,。上方叫“上欄”,下方叫“下欄”,左右叫“左右欄”。邊欄只有壹條線的叫“單邊”或“單欄”,在粗線內側現加壹條細線叫“雙邊”或“雙欄”。有“四周單邊”、“左右雙邊”、“四周雙邊”三種形式,而絕無作上下雙邊而左右單邊的。版面用直線劃分成若幹“行“。版面中間壹行,不刻正文(當然也不刻小註),叫“版心”,也可叫“中縫”。版心往往用花紋或橫線分劃成三段,花紋按其形狀叫“魚尾”。只有上面壹個魚尾,下面用橫線的叫“單魚尾”,上下都有的叫“雙魚尾”。

蝴蝶裝有個缺點,即由於書頁的後半頁的背面和第二頁前半頁的背面不相連,讀下去必須連翻兩頁,平時打開書來,也往往遇上空白的背面,不方便。於是,有人把書頁的反面對後面折起來(像後來的線裝書那樣),讓書頁的兩個外邊粘在書背上,就成為“包背裝”,也叫“裏背裝”。

現在的線裝,是明代中期出現的。其所以出現,當是由於包背裝在書背處易於破損,破損了光靠兩三個紙撚不能把書腦部分壓平伏,書的右上右下兩角卷起來很不美觀。於是在包背裝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即在打孔訂好紙撚後,不再用整張書衣而改用兩張半頁大小的書衣,分置書前書後,然後在書腦處再打孔穿線訂成,所以叫線裝。線裝是有壹定規格的,壹般只打四個孔,叫“四針眼裝”,厚壹點的書有時在上下角各多打壹個孔,叫“六針眼裝”。書衣在明代多用藍色(也稱磁青色)和棕色(也稱古色、古銅色),清代則棕色多壹點,個別也用混金的,但清末民國時又喜用藍色。絕大多數用紙裱兩至三層,也有用綾或絹裱制的。在前後書衣和正文之間至少訂進壹張空白紙,有時可多至兩三張,叫“護頁”或“副頁”,也有人稱之為“看頁”。

明清時喜歡給線裝書做“書套”,雅壹點也稱之為“函”。用硬紙做親裏,外面裱糊藍布,裏面裱糊白紙,把書四邊包起,用兩個牙簽插緊,只空出書頭和書根,講究的則不用藍布而用錦,有時還把書頭和書根也包起來,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講究的更把書頭、書根的兩塊接邊處挖成雲紋鑲嵌,叫“雲字套”。但這些書套因為用槳糊裱 ,易被鼠咬,日子外了又易散壞,因此好多人喜歡用所謂“夾板”。這是用兩塊和書冊壹樣大小的木板,上下兩頭各穿上壹根布帶子,把書冊夾住紮牢。木板要結實,多用梓木、楠木、花梨木、棗木、樟木之類。此外,還有些文物性的善本書除了用書套或夾板外還常做精致的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裝起來,匣裏或社會公德同上刻上書名、版本、冊數以及收藏者姓名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