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明宣宗朱瞻基是怎麽躲過二叔朱高煦的埋伏順利繼位的呢?

明宣宗朱瞻基是怎麽躲過二叔朱高煦的埋伏順利繼位的呢?

大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六月三日,皇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出發抵達北京,接受遺詔於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宣德。

關於朱瞻基的繼位之路,很多古籍的記載都頗為驚心動魄,所有問題之癥結所在就是他的那位時刻想著造反的二叔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靖難之役的功臣,多次領兵擊潰南軍,甚至還曾於危難之間救過朱棣的性命,朱高煦戰功卓著,自然會受到朱棣的重視,所以對皇位暗生覬覦之心是在所難免的。

但是朱高熾以太子之位監國十數年,使得天下承平已久,人心歸附,加上朱棣的完全支持,朱高熾即位已成不爭的事實。但是對於朱高煦來講,雖然朱高熾當了皇帝,但自己還是有機會的,因為,朱高熾身體不好,活不長。

而事實也是如此,仁宗即位不到壹年

便猝然駕崩,當時皇太子朱瞻基尚在南京,而朱高煦在封地樂安(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濱州壹帶)。

漢王在山東,皇太子在南京,按照常理推之,北京的皇帝駕崩後,朱高煦壹定比朱瞻基要早知道這件事,所以才有了朱高煦在朱瞻基回京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準備暗殺皇太子,然後自己回京繼承大統的傳言。

《明史朱高煦傳》裏是這麽記載的,但是由於時間倉促,朱高煦沒能成功截殺朱瞻基,因而與皇位失之交臂。

那麽面對二叔布下的天羅地網,朱瞻基是如何逃過壹劫的呢?很簡單,繞道小路回北京。

《明宣宗實錄》裏記載:

上(明宣宗)從間道行

間道即是小道,但是這裏有壹個問題,那就是,《明實錄》裏並沒有記載宣宗是為了躲避漢王朱高煦的埋伏而“從間道行”的,但《明實錄》裏的這段記載卻令人感到非常的疑惑。

仁宗皇帝不豫,以璽書馳召上還,上即日就道時南京頗傳言,仁宗上賓臣下未敢以聞,但言茲正戒嚴之時宜整兵衛而後行,或勸

按照《明實錄》的說法是,朱高熾還沒駕崩的時候,就已經下旨令朱瞻基回南京了,但是朱瞻基才剛動身北上,朱高熾就已經去世,當時南京的大臣不敢告訴朱瞻基,只是建議他最好領軍北上壹方不測,可是被朱瞻基拒絕了。

而朱瞻基拒絕的理由很直白

上(朱瞻基)曰:“君父在上,天下歸心,豈有他心,且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況”。

從朱瞻基所說的話我們可以得到三點至關重要的信息

壹是當時朱瞻基確實不知道朱高熾已經離世,二是朱瞻基自認為從動身到回京所用時間會非常快,快到朝臣上下都根本想不到,三是朱瞻基從未覺得此次回京會遇到什麽麻煩或者陷阱,召旨只是說皇帝生病,讓他速回,並沒有說皇帝已經去世要讓他回京繼承大統,也許朱瞻基曾想過會發生這種情況,但是在沒有親眼證實之前,所有的猜測也僅僅只是猜測而已。

南京方面的大臣或許猜測到皇帝可能駕崩了,所以出於謹慎,希望朱瞻基統率軍隊北上,以防不測,畢竟歷朝歷代以來,皇位交接往往都很不太平,太子年輕可能沒想那麽多,但是臣子卻必須要考慮到任何可能存在的危機。

對於南京大臣們的建議,朱瞻基深不以為然,他拒絕帶兵,還說了壹句看似不起眼卻非常值得考究的壹句話,即“予始至遽還”,也就是說,他在出發前曾以為自己此去只是皇帝的日常召見,待處理北京事宜後還要回南京。

那麽這裏,我們就按照《明實錄》的記載來理壹下:

皇帝病危下旨召太子回京,但沒有告訴太子自己病危的消息,也許只是提了壹下自己身體抱恙,而個中原因就在於朱高煦壹直意圖謀反賊心不死,所以為了安全起見,皇帝隱瞞了事實的真相,以防朱高煦趁機再次起兵謀反。

雖然南京的大臣麽以為事情遠沒有這麽簡單,希望太子能以萬全之策來應對此事,可是太子年輕,沒想過這麽多,僅僅希望盡早趕回北京,所以才會繞小路而回。

只不過,在下旨的第二天,皇帝沒等到太子回來就駕崩了,而宮中為防止起變,秘不發喪就等朱瞻基回宮。

雖然《明史》裏關於這段的記載沒有《明實錄》記載的詳細,但是,《明史仁宗傳》裏的幾句話也恰好印證了《明實錄》的記載是相對可靠的: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醜,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這也說明了,皇帝是活著的時候下旨令太子回京,而皇帝死後壹直都是秘不發喪,直到太子回宮。

所以說,仁宗皇帝從駕崩到太子回京這段時間,朱高煦和朱瞻基都不知情,既然都不知情,又何來朱高煦密謀暗害朱瞻基壹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