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都以為是外國人發明的地雷武器最早究竟是什麽人發明的?

都以為是外國人發明的地雷武器最早究竟是什麽人發明的?

火藥,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藥劑。據《範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範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

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作為壹種低成本火藥武器,地雷既可在地面布設震敵,也可埋入地下防禦風險。可是,鮮有人知的是,這樣?全能?的武器竟然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德國人後來發明了爆炸更具威力的防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但是,中國依舊是毋庸置疑的地雷創始國。

根據現存史籍記載,南宋時期便已經出現了壹種極似地雷的武器震天雷?,又稱?霹靂火球?、?霹靂炮?,《武經總要》中便有詳細記述此種地雷的篇章。書中提及的具體制作方法是:取三節竹西做壹個直徑為壹寸的球體,之後再用三十片厚度如鐵錢的薄瓷和三四斤火藥包裹竹球,兩頭留下些許火線,最後,球外再加傅火藥。

雖然,制作方法極為簡單,但是,?震天雷?的威力卻很大。相傳,在實際作戰中,士兵只需用燒紅的烙鐵引燃兩邊的火線,然後,將其拋擲向敵軍,地雷便會產生?聲如霹靂?的爆炸效果。當然,這種傷害不同於普通的燃燒武器,因為,其在爆炸的過程中不僅會產生大量的煙焰,還會迸發出無數尖銳的碎瓷片。正是這數不清的碎瓷片,致使敵軍受傷。這壹點,與之前靠燃燒傷害敵軍的武器有著質的區別。

可以說,?震天雷?是中國最原始的爆炸類武器,因為,壹旦拋射出去,其便會產生如近現代手榴彈和大炸彈壹般的效果。值得壹提的是,這種地雷的適用場景非常豐富,若將?震天雷?放置在地道中,就成了最原始的池雷;若是將其放置在水中,則會成為最原始的水雷。相傳,在金軍來犯陜州之時,北宋士兵就是用此種鋪設在地面的?火藥炮?擊退了敵軍。

相關史籍對我國原始地雷的記載較為詳盡,《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中提到的白溝河之戰,便出現了?藏火器地中?的情況。早期地雷的構造較為簡單,內部只裝有火藥和石殼,插入引信便可封埋地下。只要敵人接近,引信便會擦出火花,繼而引爆地雷。嚴格來說,采用機械式發火裝置的地雷,應出現在明朝初期至明朝末期,地雷才開始被廣泛使用。

明代的地雷多為鐵殼鑄造,引信較前代也有所改進。《火龍經》中曾提到這種鐵殼地雷的制作方法,即:?以生鐵鑄,空腹,放藥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線於內,外用長線穿火槽。?公元1546年至1549年,時任兵部侍郎的曾銑,在督辦陜西三邊軍務時,曾組織人員制造了大批地雷。後來,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坐守東部長城之時,又在重要關隘布設了許多地雷進行防禦。

明萬歷年間,各式地雷紛紛問世。據記載,戚繼光鎮守薊州期間,曾研制出用鋼輪火石引爆地雷的裝置鋼輪發火?。具體來說,就是在地雷機匣內設置壹套簡易的傳動機構,只要敵軍踏動機索,機匣內的墜石便會快速下落轉動鋼輪,從而,使其與火石摩擦發火,引爆地雷。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機構提高了地雷引爆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明代相關文獻對地雷的記述頗多,諸如《籌海圖編》和《武備誌》等古籍就曾記載了十多種明軍使用的地雷。按照引爆方式劃分,又可將其分為燃發、絆發、拉發、機發等多種布設方式。除常見的單發雷之外,還記載了通過引信控制爆炸的群發雷,即:壹個母雷爆炸可引爆無數子雷的?子母雷?。古人對地雷的適用性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不僅能夠實現上天入地,還可將其按需放置在建築物內、車輛內。

1413年焦玉所著的《火龍經》中曾寫道:?炸炮制以生鐵鑄?踏動發機,震起,鐵塊如飛,火焰沖天。?據此也可看出,當時的地雷早已擺脫了壓發引爆,其爆發方式與現代連環雷頗為相似。可以說,中國的地雷技術在明代便已發展至壹定水平,而與其相隔萬裏的歐洲到15世紀才剛剛出現地雷。直到19世紀中葉,各種烈性炸藥和引爆技術的出現才使地雷向制式化多樣化發展,從而誕生了現代地雷。

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近現代戰爭中出現的地雷制式更是五花八門、不勝枚舉。這其中,包括:防步兵地雷,這種地雷通過壓力、引線或遙控方式引爆,可以殺死敵人或使其失去戰鬥力。防坦克地雷,第壹次世界大戰時發明了坦克,這導致了防坦克地雷的發明,同時開發了防步兵地雷,以防止敵軍掃除防坦克地雷。防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非常相似,只是體積要大得多。

可反過來說,如此之多的地雷戰必然會留下許多安全隱患。當下我們正處於穩定的和平階段,那些或用作防禦或用作擊敵的隱藏地雷,顯然給後來的排雷戰士帶來了許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