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子的故事文言文

孔子的故事文言文

1. 求壹個關於孔子的故事(文言文版)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者承蜩(讀音tiao二聲,蟬),猶掇(讀音duo壹聲,拾取)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讀音zi、zhu壹聲,都是古代的極小重量單位,表示很少); 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壹;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讀音jue二聲,失去知覺)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誌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

譯文:

孔子前往楚國,行走在壹片樹林中,看見壹個駝背人在捕知了,就象拾取知了壹樣。 孔子(上前)問道:“您真靈巧啊!有什麽訣竅嗎?” (駝背人)答道:“我有訣竅啊。練習了五六個月。在竿頭上疊放著兩個泥丸,這兩個泥丸不掉下來了,然後在去貼蟬,那麽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後來在竿頭上疊放三個泥丸,然後在去粘蟬,失手的機會只有十分之壹,再後來在竿頭上疊放五個泥丸,這五個泥丸仍不掉下來,然後在去粘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壹樣容易了。(粘知了時)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沒有知覺的斷木樁子;我舉著的手臂,就象枯樹枝;雖然天地很大,容有萬物, (此時)而(我)就只知道有蟬翼。我不回頭不側身,不因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註意,(這樣)還有什麽得不到呢!”

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運用心誌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說的就是這位駝背的老人吧!”

寓意:

任何壹件事情,只要我們心無旁騖的認真做個壹年半載,把別的誘惑、愛好暫時收斂和壓抑壹下,養成不被外界打擾的習慣,專註的去做壹件事,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的。佝僂老人的體質沒有辦法和壹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蟬這件事情上卻遠遠超過了壹般人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專壹和刻苦。

2. 關於孔子的故事的30字文言文有哪些

答:

1、有壹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後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後做什麽?”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麽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願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妳現在能做到的!

2、孔子的壹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裏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壹粥壹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3、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壹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妳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誌。”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鉆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4、孔子向襄子學琴藝,壹連十天都彈同壹首曲子。襄子讓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壹連三番,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誌、不知道作曲者的為人”為由繼續彈奏同壹首曲子。又過了壹段時間,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為人了,他皮膚黝黑,個頭高挑,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間壹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如果不能專壹堅持,就不會有所作為,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5、春秋時期,孔子在年輕時當過趕馬的車夫,從禦術中的“起乘轉合”中悟出許多人生道理,如“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在周遊列國的途中給弟子們講述這些道理,子路笑他政治上到處碰壁,他用欲速則不達來推諉。

6、壹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墻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臯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壹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壹五壹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孔子簡介: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壹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3. 老子 孟子 孔子的故事(古文)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

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壹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

遣壹車二馬壹童壹禦,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裏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

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

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壹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

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壹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

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誌欲於容貌。

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妳?”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

“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誌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

老聃,真吾師也!'”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醜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曰:。

4.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古文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壹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壹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自孔父嘉之後,其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為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音he),母親為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人品出總,建立過兩次戰功,因曾單臂托住懸門讓沖進城池的部隊撤出而聞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壹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依照當時的禮儀不宜繼嗣,於是又於年輕女子顏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叔梁紇的正妻)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裏,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他服了三年喪。

孔子十九歲時娶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壹年後丌官氏生子,魯昭公曾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故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據《孔子家語》和《史記》記載,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壹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政績非常顯著;壹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長兼檢查部長 ***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準,因此為代理宰相)。孔子執政時,立即將擾亂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殺掉,以嚴肅法紀,因而名動壹時,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後世某些人認為的迂腐不堪的學究,而是敢作敢為但不暴虎馮河的偉丈夫。孔子執政僅三個月,就使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壹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未能最終成功,但對強公室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孔子傑出的執政能力讓齊國倍感威脅,於是為了擠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馬和80名女樂給魯國諸侯。魯國國君沈溺於此,連續三天沒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這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孔子對魯君大失所望,於是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孔子先後去了衛、宋、曹、齊、陳、蔡、楚等國。孔子雖然在各國都受到了尊重,但由於孔子以仁為核心,以禮為秩序,要求和諧,愛惜民力的政治主張和當時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終未能得到重用從而實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歲回到魯國,魯國國君對孔子相當禮遇,但依舊沒有重用孔子。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但孔子之偉大在於“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於後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魯國之後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動,壹面繼續整理文化典籍,修訂六經;壹面廣收弟子,大規模的開展文化教育事業,相傳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藝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兒子孔鯉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這壹連串的打擊之下,筆者猜測孔子的身體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孔子於公元前479年農歷二月十壹日73歲時(72周歲)與世長辭。

5. 孔子故事涉及動物的古文,還有他的含義是什麽

在古籍記載和歷史傳說中,孔子是麒麟的化身.《拾遺記》上記載:“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裏人家,文雲:‘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很賢明,“知為神異.乃以繡紱系麟角,信宿而麟去.”當時就有相者說:“夫子繼殷湯,水德而素王.”意思是孔子上承殷湯,是無冕之王.這個故事就是“麟吐玉書”和“麒麟送子”傳說的由來.關於孔子的出生,在巨野有“孔母夢麟”的傳說:孔子的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從商丘到曲阜,巨野是必經之路.有壹次孔母顏征在跟隨家人自商丘返鄉,路過巨野的麟山,看到麟山風景優美,就提議在此歇腳.她坐在麟山上的壹棵樹下,打了壹個盹,忽然夢見麒麟入懷,醒來感而有孕,十壹個月後就生下了孔子.到孔子出生的前兩天,麒麟又到曲阜闕裏人家送去玉書三卷.在明本《巨野縣誌》中有這們的記載:“巨野南有樵氏山,世傳樵氏山產麟,麟吐玉書於闕裏,因名麟山.” 但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莫過於“西狩獲麟”的典故.到了孔子晚年,麒麟再壹次現身.《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觀之,曰:‘麟也’取之”.大野,就是今天的山東省巨野縣.《孔子家語》也有類似的描述,也更詳細:“孔子曰:‘麟也.胡為來哉?胡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害,吾是以傷焉.’”孔子認為,麒麟是靈獸,只有君王賢明,太平盛世才會出現.現在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麒麟怎麽會出現呢?它的出現又死去,不是好征兆,恐怕國之將亡,自己的生命也到頭了.於是命令弟子就地掩埋,堆了個大墳堆,就是現在的麒麟冢.麒麟冢位於巨野縣城東十二裏麒麟鎮獲麟集村西北3裏處,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周列國誌》記述,七十壹歲的孔子埋葬麒麟之後感情難以控制,撫琴悲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兮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他編修的《春秋》正是止於這壹年.《春秋》的最後壹句話即是“(魯)衰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從此孔子無心著述.終因傷心所致,兩年後就去世了.因為孔子夢麟而生,見麟而死,麒麟的出現貫穿了孔子的壹生,所以《春秋》這部書後來被人們稱為“麟史”,或“麟經”.麒麟從此成為孔子的化身而被尊為“聖獸”.到了元代,在巨野又有了孔子和麒麟相關的故事.《巨野縣誌》記載,元代至正年間,巨野有壹名縣尹,名字叫孔浩,是孔子的五十三代孫.他在這裏做官三年後致仕,“上書請留”,把家安在這麒麟冢旁邊,並且修建了春秋書院.後來因為麒麟臺地地勢太窪,受水患的侵擾,舉家遷到縣城南二十多裏的吉星灘,就是今天的大義鎮孔樓村.幾年後,又取春秋“微言大義”之意,將春秋書院改為大義書院,每年春秋兩季到麒麟臺來祭祀先祖.他認為,這裏不僅埋藏著壹只麒麟,而且還有孔子的靈魂,所謂“先祖靈爽必棲於此”.孔子第五十五代衍公孔克堅撰寫的《重修大義書院碑記》裏,對這件事有祥細的敘述.現在巨野有大義鎮,鎮裏有個孔樓村,村民絕大多數姓孔,他們都是孔子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