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文化投資”這個以投資為基礎,以文化為目的的行業。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會建設文化創新?摘要:文化不僅反映壹定時期的經濟政治狀況,而且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或阻礙作用。人類文明越發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文化創新已經成為和諧社會創新結構的核心內容。?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文化對社會的深層次影響將越來越廣泛。和諧社會從藍圖向現實的轉變和繁榮態勢的保持必須依靠創新驅動,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可以通過制度創新、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來實現。文化成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涵,文化創新成為和諧社會創新結構的核心內容。?1.文化創新是全面實現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稱。它與經濟和政治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文化不僅反映壹定時期的經濟政治狀況,而且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或阻礙作用。人類文明越發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植根於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而且日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首先,社會改革和建設離不開文化改革和建設。文化力量將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定的民族心理積澱、價值觀念、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壹系列文化因素構成了經濟活動的文化背景,這些文化因素通過影響經濟活動的精神狀態、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來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率。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為全面建設和諧社會提供優美的生態和社會環境,推動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等。,必須依靠文化創新來保證。?其次,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內容。和諧社會的先進文化應該是團結和激勵我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是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科技競爭和人才競爭的重要條件。壹方面,要用文化創新推動民族精神特別是民族創新精神的培育,消除傳統文化積澱中阻礙民族創新精神發展的消極因素,培育能夠激發民族創新精神的先進文化,從根本上提升和增強民族創新精神。另壹方面,可以通過培育民族精神來推動文化創新,通過文化創新來建立創新文化。?第三,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文化創新。全面建設和諧社會應以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為基礎,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靠物質,更要靠精神。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壹個不斷創造的過程,也是壹個不斷用先進文化替代文化落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創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創新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文化不斷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徑。當今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文化載體日益多樣,文化競爭日益激烈。沒有創新,文化就沒有生命力和競爭力。我們應該繼承中國的優良傳統,吸收和借鑒世界文明的成果,適應現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突破舊公式,實現民族文化在內容、形式、載體、傳播方式上的超越和發展。通過文化創新,不斷喚醒全民族的改革發展意識,激活民族創造力。?二、機制創新是文化創新的保障?建立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文化體制和機制,這是前所未有的。與經濟體制改革相比,當前的文化體制改革相對落後。難點在於文化建設既體現了壹般的行業屬性,又體現了意識形態的特殊性,與政治、經濟融為壹體,關系到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定。如何借鑒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做法,順應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建立壹套有利於文化生產力發展的機制,是壹個全新的課題。我們必須有改革的勇氣和創新的精神。?首先,建立導向正確、調控適度、監管有力、促進發展的宏觀管理機制。確保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和宏觀調控。文化創新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先進文化的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的積極作為和推動,以及促進先進文化發展的環境。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對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有清醒的認識,明確自己推進文化建設的職責和任務,以積極的態度推進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其次,積極研究制定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的創造和發展越來越有利於政府文化職能的發揮。文化經濟政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文化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各級政府的文化職能應主要體現在研究、制定和實施文化政策法規,加強對文化事業的宏觀調控和依法管理,促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先進文化的廣泛傳播。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應制定、調整和更新文化政策,實施壹系列法律法規,如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文化保護政策和文化產業政策,引導和扶持主導文化產業,大力整治和治理不規範的文化時尚,絕不放松這壹限制,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渠道文化建設投入機制。同時,要借鑒市場經濟的方式方法,采取市場化、社會化的運作模式,實行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三,建立協調決策、執行和監管的政府職能部門,實現對文化活動和文化市場的有效監管。區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立分類指導、職責明確、促進發展、高效有序的管理模式。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促進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進壹步轉變政府職能,逐步理順政府部門、社會文化團體、文化企事業單位之間的關系,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自主經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第四,建立文化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先進文化建設的群眾性要求建立群眾性文化創新機制、文化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的保護和獎勵機制。文化創新的主體是從事文化生產的團體和組織。文化創新的過程需要信息、技術、資本、智力、管理的綜合投入和創造性的組合,使社會群體和個人銳意進取,銳意創新,讓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大顯身手。這壹過程只有依靠文化創新的多元化主體才能實現,因此要著力培育多元化的創新主體。大眾文化的運行機制必須適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大眾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建立微觀運行機制,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壹,激發文化事業和文化企業的活力,壯大實力,提高競爭力。?三、理論創新是文化創新的靈魂?歷史證明,單純的觀念變革或新的理論學說不足以引起社會變革,但社會變革必須涉及理論變革,並以權力變革為主導。創新意味著打破傳統思維定勢,清理文化滯後的陋習,構建有利於民族創新精神的文化觀念。理論創新為各種創新提供思想資源,對壹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壹是哲學社會科學進壹步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服務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推動理論創新的主導力量和重要基礎。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鼓勵不同流派、不同觀點的平等討論和交流。實踐證明,基於實踐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變化的先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必須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過時的觀念、做法和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其次,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實踐性。目前,對於壹些重要的文化理論、概念和知識,應該有壹個再創造的過程。當務之急是提出適合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對中華民族自身發展和全人類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傳播科學知識、精神、理念和方法,引導人民群眾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強自覺抵制各種反科學、反文明、反現代化愚昧迷信意識的能力。這就需要引入新的文化信息、文化風格、文化生產技術、文化投資模式和文化管理模式。以大膽創新的精神、更大的勇氣、更好的戰略智慧,積極研究小康社會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探索新的文化藝術形式,開展各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假日經濟、休閑產業和豐富多彩的周末文化項目,豐富中國特色的創新文化項目。?第三,以“跨越式創新”的思維建設中國先進文化。中國文化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引領世界文化發展,就必須采用“跨越式發展”的思維,盡力吸收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信息技術,加快自身的社會信息化進程,為文化發展建立良好的物質基礎。同時,更重要的是吸收世界先進文化,不僅包括科學文化,也包括人文社會科學,並融入中國自己獨特的優秀文化。在此基礎上創新出適應時代發展、引領世界文化發展潮流的更加優秀的先進文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四、內容創新是文化創新的關鍵?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獨特組成部分。幾乎在世界文化史上的每壹個時期都有中華文化的光輝足跡。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以民族文化的精華占領世界文化陣地,是中國的必然選擇。?首先,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創新和發展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它在深層次上構成了中華民族心理發展和歷史傳承的要素,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對促進人類社會科技、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同誌早就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文化”的著名論斷。但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古典文化失去了系統教育的機會,傳統的“國學”被大大削弱,成為少數學者的事,但國學所承載的傳統道德教育卻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家孔子這樣評價五經六藝的教育功能:“入他國,可以知其教。他也是人:溫柔敦厚,教詩;是遠不告知,書教;廣而易善,《樂》教也;清凈精微,《易》教也;《莊經》、《李》教也;是修辭之事,春秋教之。”(《禮記》釋義)可見孔子所論述的“五經”對壹個國家的人民是多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