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任應秋任《華西醫藥雜誌》主編,同時從事中醫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早在1937年,任應秋即發表了第壹篇論文。同年,為了反對南京國民政府歧視消滅中醫的政策,還發表了題為《教育部不準中醫學校立案是何道理》的文章,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大聲疾呼。到了其任《華西醫學雜誌》主編期間,更不斷發表學術論文,並於1944年完成了第壹部醫學著作《仲景脈法學案》,次年,《任氏傳染病學》問世,1947年,《中醫各科精華》(第壹集)出版,使其學識才華漸為醫界所知。
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任應秋受到政府的重視與任用,1950年被任命為江津縣醫務工作者協會副主任,並當選為江津縣第壹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2年,又應聘出任重慶市中醫進修學校教務主任和市中醫學會秘書長,並被選為重慶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調至北京中醫學院任教。於1984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 1914年8月5日 出生於四川省江津縣。
1931—1934年 江津醫學研究社學習。
1936—1938年 上海中國醫學院讀書,後轉入湖南國醫專科學校畢業。
1938—1942年 江津縣立女子中學教員兼校醫。
1941—1949年 任江津縣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
1946—1949年 任全國中醫聯合公會聯合會常務理事。
1952—1954年 任重慶衛生局中醫進修班教導主任。
1954—1957年 任重慶中醫進修學校教務主任。
1957—1984年 先後任北京中醫學院文獻編研組、科研辦公室、各家學說教研室、醫史教研室主任,中醫系主任兼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社社長。 任應秋壹生閱讀了大量中醫古籍,尤其重視對中醫典籍著作的理論研究,畢生致力於中醫理論的發掘、整理、提高,並且作出了突出的成績。
他壹直堅持認為,中醫學術中不僅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有它自身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針對社會上存在的“中醫沒有理論”,“中醫不科學”等觀點,他深刻指出,中醫學是壹門經過了幾千年億萬人民實踐檢驗的科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過巨大貢獻,實踐證明,“道經千載更光輝”,中醫不單有它系統的理論體系,而且中醫理論中包含著深刻的整體觀念、唯物論和辯證法,這種自然形成的中醫理論體系,有著科學、合理的內涵。這正是中醫中最寶貴的部分。1978年他在《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培養高水平的中醫理論骨幹》的文章指出:“目前當務之急是如何發掘中醫寶庫中的理論,並加以整理提高的問題”。並建議首先培養壹支精通中醫理論的高水平骨幹隊伍。辦法是無論中醫學院的在校學生,還是西醫學習中醫班,都必須認真學習幾部中醫經典著作,只有這樣才具備發掘中醫理論的能力,才能完成發掘整理提高中醫理論的艱巨任務。 打好中醫基本功。從1961年至1964年,他連續在《中醫雜誌》及其他醫學刊物上發表古典醫著學習輔導的文章10余篇,系統地介紹了中醫典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以及有關溫病、方劑、脈法、針灸方面的知識及其學習方法,讀者多受教益。這些內容後經重輯,更名為《學習中醫典籍七講》收入《任應秋論醫集》中。
任應秋歷來重視經典中醫著作的學習與研究,而且卓有成就。以對《內經》的研究為例,他綜合唐代王冰以下歷代研究《內經》醫家的研究方法,分為校勘、註釋、類分研究和專題發揮諸家,高度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而歸納出《內經》的學習思想和理論體系,指出《內經》壹書主要包括了臟腑、經絡、病機、病證、診法、辨證、治則、針灸、方藥、養生10個方面,而其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則可以臟腑(包括絡經)、病機、診法(包括四診)、治則四大方面來概括,並將其研究的10個專題,撰成論文名為《內經十講》,是其數十年研究《內經》的心血結晶,已成為現代研究《內經》的主要參考資料之壹。為了便於研究《內經》,他晚年又組織編寫《內經章句索引》,成為我國歷史上第壹部研究《內經》的大型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