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清代和民初的歷史文化發生了裂變和轉型,但文學本質上仍然是經學和理學的變體,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維系“中道”本源的重要途徑;但同時又在特定的歷史時刻引入了西方的學習模式和現代學科體系,在新文化秩序中意外出現。雖然兩者是矛盾的,但正是在這種裂變的歷史契機中,文學才能得到徹底的清理,逐步擺脫經學和理學秩序,逐步在新文化秩序中占據重要地位。在這壹過程中,以史靜文同博物館、史靜大學堂和北京大學為代表的現代語言文學教育,以及在這壹教育體系中逐漸完善的文學學術體系,無疑是現代文學形成和文學研究獨立的重要推動機制。
陳國秋先生考察了清末關於設立京師大學堂的三大法規——1898年梁啟超起草的《京師大學堂奏折章程》、1902年張柏溪起草的《京師大學堂奏折章程》、1903年張之洞主持的《京師大學堂奏折章程》,回顧了文學是如何壹步步走過來的。人們認為,文學在語言、寫作和表達方式方面與文化傳統密切相關。抱著“保存過去”思想的張之洞,刻意要把傳統的柴禾留在西方大潮主導的現代學術體系中。在這種形勢下,雖然“文學”的內涵仍然是狹義的“詞章學”,但其學術地位已經被規劃得相當謙虛了。下壹個變化是西方概念如“美感”和“虛構”對“文學”定義的轉變,這有待於文化和政治的變化。“1的評價還是挺準的。誠然,文學學科的建立是由三個章程發起的,文學觀念也是在西方思想和文化政治的共同作用下轉變的。然而,文學學科的建立並非偶然。在此之前,首都文同博物館和晚清書院教育已經開始接受西化的教育模式和西方思想,逐漸形成新文化政治的雛形,為文學進入現代秩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前壹篇文章
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條約中“歸還被沒收的天主教堂,讓法國傳教士在大陸各省租買土地建教堂”這句話,是作為翻譯的法國傳教士艾米在中文版中擅自添加的,但在法文版中並不存在,按國際慣例應該無效,但後來被侵略者實施了。這壹事件極大地刺激了簽署條約的欽差大臣易信。1861年,易信寫信要求六條章程,第五條是:“凡懂外語,懂外語者,請派粵滬二人進京派團詢問。”在考察與外國打交道的事件時,首先要知道他們的性情。今天語言不通,文字難辨,壹切都是割裂的。希望它能妥協!”盡管易信此舉符合政治和外交的需要,但卻得到了洋務派的大力支持。曾國藩、李鴻章、左、馮桂芬、郭崇韜等人都極力興辦洋務,為在首都開設文同博物館獻計獻策,客觀上為近代西方語言文學教育提供了官方支持。
1862年,易信等人正式提出具體章程,主要設置天文和算術,並按照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立的“俄國圖書館”的模式,設立文同圖書館。俄國圖書館雖然主要研究俄語,但在科舉制度中仍然起著選官的作用。文同博物館總師為三級,法語老師華比勒為四級,化學老師畢力根為四級。文同博物館的學生根據他們的學習水平決定他們的出身或官階。奕劻還在“選拔學生擔任官方紀錄片”(1886)和“選拔學生擔任翻譯”(1888)中規定了學生的出路,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隨其出國。
這壹時期,盡管遭到欽差大臣張生藻和大學士倭仁的強烈反對,但朝廷認為文同博物館只是學習西學的終點,阻礙了中國聖道的研究。“竊國之道,尊禮義不為權;根本的圖景在於人們的頭腦,而不在於他們的技能。不應以洋為師,但同治皇帝決定設立史靜文同博物館“乃借西法引中法,不棄聖道而誤入歧途”4。由此,史靜文同館的法律地位得以確立。從1862設立英語館、法語館、俄語館,1867設立數學館,1872設立德語館,1896設立日語館,直到196。它在整個晚清教育中的地位相當高,對科舉制度和傳統文化的沖擊非常大。正如丁韙良所說,“是新的教育才有革新這個古老帝國的希望,而文同博物館就是新教育的開端。盡管這種新的教育思潮的興起有許多原因,但其最初的源頭是五十年前在北京創辦的壹所小型外語學校——文同堂。“新教育從學習外語開始,壹個國家語言的基本載體在於文學。因此,史靜的文同博物館以及後來的上海廣方言博物館和廣東文同博物館無疑為外國語言和文學的傳播奠定了最初的語言基礎。
如果說文同博物館的建立促進了近代外國語言文學的傳播,那麽各地開辦的各類書院,在繼承儒家經典、歷史文化和理學傳統的同時,為中國語言文學的獨立積蓄了力量。陜西維經書院,創建於1873,分為道教、歷史、經濟、政治、訓詁五大類,其詳細的教學規則規定:“易經及《四書》《儒者祖宗生平之書》屬道教,還須設外教風俗習慣之書;《詩經》、《春秋》、《歷代正史》、《通鑒簡編》、《九朝東魯花》等書籍。屬於史學範疇,還必須設置外國的歷史,判斷其興衰,治亂,從而與中國確認;《三禮》、《通誌》、《通典》、《通考》、《續三通》、《王朝的三通》以及壹切軼事類書籍都屬於經濟範疇,《萬國公法》等外國政治書籍必須兼職設置,以與中國時政確認;《詩經》、《爾雅》、《十三經註》、《說文》這些古代儒家的考據學書籍,屬於訓詁範疇,必須結合外語、文字的研究,必須中西結合。《詩經》等6部文學作品被列入訓詁範疇。文學雖有提及,但地位相當邊緣,仍以語言、歷史為主。上海邱智學院成立於1876,設有經學、歷史、軼事、算術、地理、辭章六個學科。詞章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考經考義以考其根,議史以顯其知,設問以研其才、術,用韻以察其文”。1889年,張之洞創辦廣雅書院時指出:“研究經學,身心,崇聖賢,經世致用,稱為廣雅書院。" 8.建立書院的課程和章程是:“經學要以明義為基礎,不可瑣碎;史學重在承上啟下,不走空論;對人性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實踐,而不是采取修正;經濟的學習是基於知和用,而不是洪水猛獸;詞章之學,以博聞雅為主,不奢;學者的學問是建立在誠實和謙虛的基礎上,而不是傲慢。它的主要目的永遠是既有知識又有錢,而且文筆優美。”9,並設分校(副校長)四人,分別教經學、史學、理學、文學。這裏的文學仍指對詞和張的研究。1890年在湖北創辦兩湖書院,課程分為經學、史學、理學、文學、數學、經濟學六門。雖然此時文學的現代概念尚未最終形成,文學的含義也相當寬泛,但文學的地位已經開始在形式上得到確認,這是文學自立的第壹步。
在史靜大學堂建立之前,張元濟在嚴復等人的幫助下於1897年建立的普通藝術學校是壹個特例,對文學有著獨特的理解。張元濟對其宗旨闡述如下:“六藝為國之本分,藝能用政,故校之為通藝”,“鼓勵歐美之學,新論興起,未知未能借鑒,故校之於泰西各種實學”,其課程設置為“文門”“藝門”10:
文學:地理、地理、歷史、哲學、政治、化學、伊特人種學。
藝術類:數學幾何(即形態學)、代數三角學(平面和圓弧平行課程)、化學幾何(包括火、水、電、光、聲)、天文學(包括歷法)、地質學(即地質學)、人類學和制造業(包括渦輪軌道)。
從上述科目可以看出,文學本質上是壹門人文社會學科,而藝術則是學習西方的技能。張元濟還規定:“善於背誦的人,要善於文學;長於思想家者,易於藝術”11,壹個文學概念,起源於西方文科,包含了與歷史文化、語言文字、自身修養等相關的科目,目的在於政治上的博學。張元濟、嚴復等人都試圖通過西學來挽救國運。張元濟後來主持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嚴復譯的《進化論》、《集團權力的邊界論》、《社會的壹般解釋》、《群學的見解》、《法與意義》,林紓譯的《茶花女在巴黎的遺產》、《黑奴錄》和《黑田在日本》。嚴復和林紓的偉大貢獻就在於彌補了這兩大缺陷。嚴復是引進西方現代思想的第壹人,林紓是引進西方現代文學的第壹人”,他認為嚴復譯書的原文具有文學價值,他的譯文在古代文學史上也應該占有很高的地位,而林紓則開辟了壹個新的文學領地自古文以來,從來沒有這麽長的記敘文。茶花女的成就為古代中國人開辟了新的殖民地。12可見,雖然張元濟、嚴復、林紓的主觀目的只是為了復興國家而從人文社科中啟發民智,但客觀上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卻意外崛起,逐漸覆蓋並壟斷了“文學之門”。
下壹篇文章
1896年,李端棻請朝廷設立圖書館,創設文書所,開設翻譯書店,設立報館,派人遊歷,在京城設立大學堂。後來,孫家鼐的《關於重開京師大學堂的建議》規定了京師大學堂的宗旨:“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無準備者,以西學補之,中學失所者,以西學還之。西學是中學才有的,西學不能淩駕於中學之上。這就是學習的目的。”13還認為知識應分為十科:天文、地學、道教、政治學、文學、武術、農學、工程學、商學、醫學,而這裏所指的“文學”只是各國的語言,雖然在宗旨上似乎被賦予了“以學為學”的文化使命,但實質上這十科都是指西學。李端棻和孫家鼐的邀請直到百日維新1898才得到確認,在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同意下成為具體章程。65438年至0898年,梁啟超起草了《帝國大學堂章程》,由國務總理室呈送,章程呈送朝廷,得到認可。
《史靜大學堂章程》首次明確了晚清以來壹直奉為國策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宗旨:“夫當中學而西學也,兩者互為需要,缺壹不可...今天要努力糾正流弊,要突出兩層意思:壹是中西並重,不能有所疏忽;第二,以西文為流派之壹,而不是整個流派,而是以西文為西學的原點,而不是以西文為西學的終點。”14而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復興而改革和改革,為了復興而實踐和增強國力。在這種形勢下,被稱為“無用”的文學自然得不到重視,正如陳國秋先生所指出的“在當前形勢下,傳統學術所追求的是“實踐”,有必要借西學來進行;傳統知識需要重組和淘汰,需要重新安排壹個足以配合‘西學’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中,會把所謂的“文學”,或者梁啟超早年引以為豪的“詞章”,放在外面。梁啟超的“張慈”應理解為狹義的“文學”,但他也認為“張慈”不能稱為學問。雖然,‘無字之言不在遠方’;說理論性的東西,為了理解,也當是這個意思。如果夫妻章和歌是為了娛樂靈魂而寫的,那就偶爾做壹次,免得淹沒了妳的野心。西文,亦附此門”16,視文學為實學,與西方各國語言壹視同仁,不能沈迷文學。國子監的校規裏也有規定:“光靠背字背章學是不夠的,還叫實踐學。五經四書,日月天江江河,千古常新,布帛小米,壹日不可分。如果學者們能認真開展工作,為什麽國家會人才匱乏,不得安寧?雖然可以取得勝利和傷殘,但是只有有錢有勢!士可通群經,否則壹旦專精,隨時涉獵經典,亦可得其大意。”17由此可見,文學之所以能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是因為它能在語文等學科中“畢恭畢敬地修行”,能貫通古今,談理論之事,甚至連經史子集之類的書都要認真研讀,才能取得實效。
梁啟超還根據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教育制度,在《帝國大學堂章程》中制定了《學校工作例》18:
西方學校讀的書分為兩類:壹類是壹般學習,壹類是專門學習。普通的學者,所有的學生都應該是壹般的學習者。專業學者,各有壹科。今天根據太西戲的學校課類型,我來參加中學。該列表如下:
經學第壹,理學第二,中外軼事第三,哲人第四,步數算術第五,初等地理第六,初等政治第七,初等地理第八,文學第九,體操第十,都是通學;應該看的書都是上海編譯局的成功學教材,按天分班。不管是什麽樣的學生,都必須在三年內把這個局持有的書全部畢業,才能拿到畢業證。但是體操不在作業本上。
英國文字學第十壹,法國文字學第十二,俄羅斯文字學第十三,德國文字學第十四,日本文字學第十五,文字學五種以上。每壹個學生都想壹種,都和溥的通學同時學習,他的課和自己的國家不壹樣。
專業課包括算術、地理、政治(法律)、地理(測繪)、農學、采礦、工程、商學、軍事學、衛生(醫學)等十門課程。畢業後,每人選修壹到兩門課程。從表面上看,這裏的通識學類似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大學語文、大學體育、大學英語等公共課。,而“文學”和大學語文壹樣,只是為了訓練語言的運用,增強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文學”雖然排在第九位,但並不像體育壹樣被視為壹門科學。事實上,並非如此。梁啟超在萬畝草堂跟隨康有為時,所學科目分為四類:義之學、考據之學、經世之學、著述之學。義學包括儒、釋、周秦諸子之學、宋明之學、太西哲學。考據學包括中國經學史、各國史、地理、數學、經世之學。19梁啟超的四科幾乎等同於溥的通識課和外國語言文字學,而溥的通識課必須在三年之內完成,才能畢業並獲得文憑。但畢業後只選擇壹兩門學科進行專業學習,對學習水平沒有嚴格要求。可見,梁啟超雖為變法而開西學十術,但就文化情懷和思想根源而言,仍認為蒲的通識才是根本之學。但梁啟超壹方面批評該派輕視蒲的通學,認為“過去四五年的中國之學是多余的,它所背誦的壹切書籍只能稱之為識字,它所教授的謀略只能稱之為學語法,而絕不能稱之為中學”,20他認為該派對經學、理學、中外軼事、哲人之學、文學重視不夠。另壹方面,為了改革和政治改革,我們不得不放棄專門研究中的這種知識,只保留實用知識。這種矛盾的實質也反映了文學自立和學科建立並向現代意義上的文學轉化的過程,與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相矛盾。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語言和文學教育必須首先應用,因此它不得不以犧牲各種學派的經典和文學為代價。
百日維新失敗後,史靜大學堂的規劃得以保留,說明現代化進程並沒有因為變法失敗而完全停止。反而加強了實學的設置,如“交易、利業、重農、育才、修軍器,深益之源,關系國計民生,即應實時舉行”21,而史、史。深得慈禧重用的孫家鼐在1899《關於籌辦大學堂的情況》中也提到“查原十通,按日分班。但是類別太多,很難兼顧到下面。提出每個門都要有自己的分項,模仿專經的例子,多多少少聽聽人家的入場。理學可以並入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文學,不必另設專科,子書政治典籍附於專科,供學者選擇。”雖然他以門類太多,難以兼顧為由削減了通學,但從他的奏折中可以看出,他的真實意圖是用所學之學,以利強國,特別是在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多次戰爭失敗的教訓下,晚清政府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現代化的緊迫性,內憂外患。文學學科在這個歷史時刻自然被極度邊緣化。直到1901年慈禧宣布變法,在張柏芝和張之洞的主持下,才制定了比較完整的新學術體系,文學重新定位。
1902年,張百熙作為管理大臣,奉命制定新的史靜大學堂章程,“將以前設立的文同各堂全部劃入大學堂,不劃歸外交部。張百熙奉命管理“23”。從此,史靜文同博物館完成了對史靜大學堂的改造,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8月)七月由朝廷以“欽定”名義擬定並頒布的《史靜大學堂章程》,標誌著中國教育史上現代學術制度的確立,亦稱“非殷學術制度”。然而,這種學制很快招致各方批評。後來,張柏芝邀請張之洞、榮慶主持修改章程,並於光緒二十九年(1904 1)十壹月制定了《癸卯學制》,壹直沿用到1916544。
“非陰學制”還是首先要用的。張百熙認為“壹個重智、與世融為壹體的學校,朝廷求賢若渴以求更新,為了成就人才,不能不借鑒歐美日的方法來幫助我國兩千多年的舊制度,這是時代所決定的。”24,但他不像梁啟超或孫家鼐那樣因為追求實用性而拒絕文學作為壹門學科。文學分為“經學、史學、理學、哲人、軼事、詞章、外文”七類。雖然時局迫使張柏芝重視占據六科的西學實學,“中學”只有文學壹科,但他對“中學”絲毫不敢大意,幾乎把所有具有傳統文化精神的學科都歸為文學科,而狹義的“文學”則首次以“詞章學研”的名義出現,這與梁啟超的《詞章學研》和孫家鼐有關。這對文學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文學第壹次被納入知識譜系。雖然以學之名的“文學”在這壹現代學術體系中仍扮演著無足輕重的角色,但這預示著“文學”自立的指日可待,這壹點在梁啟超的《論小說與群治的關系》和的《繡像小說匯編源流》1902中均有體現。梁啟超、和吳都闡述了這壹時期以小說為代表的文學的社會功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1902-1910期間,全國誕生了25種文學期刊,文學的地位迅速提高,並在隨後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文學在知識譜系中地位的最終確認和具體實踐是在“癸卯學制”中。張柏芝、張之洞為了修改學校章程,再次闡述了建校的目的:“至於建校的目的,無論是什麽樣的學校,都是以忠孝為基礎,以研究中國的經典和歷史為基礎,使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得到純潔,然後向西學學習知識,練習藝術能力,將來適合實用,以培養通才,防止流弊。“可以看出,他們既想引進西方的教育制度,又想保留傳統的文化精神,所以在學科方面表現出自己的獨特性。“癸卯學制”分為經、政法、文、醫、地、農、工、商八科。作為第壹科,儒家經典分為十壹科,如《周易》、《尚書》、《石矛》、《春秋左傳》、《春秋三傳》、《李周》、《李逸》、《李記》、《論語》、《孟子》、《理學》。經學從作為文學的壹大分支轉變為十壹科,理學也依附於經學。可見儒家經典被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反映了晚清末年。政治學只分政治和法律。文學分為九大類: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外地理、中國文學、英國文學、法國文學、德國文學、俄羅斯文學、日本文學。文學是從“仁隱學制”的大文學廣義概念中獨立出來的,它去掉了經學、理學、諸子學、奇聞。“癸卯學制”中的“文學”除了地理之外,應該主要是指各國的語言、文學和歷史,而這種安排實質上是從研究最基本的語言和語法,到研究由文字構成的古典文學,最後延伸到歷史。
中國文學的科目有:壹是主幹課程,分為文學研究、文學理論、音韻學、歷代文章、古代論文、周秦名家、周秦傳記雜史、周秦哲學家七個科目;二是補課,包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韓曙文藝誌補記》、《隋書經籍誌考證》、《禦稿綜評》、《各國筆記終本》、《世界歷史》、《西方文學史》、《中國古今法律考》、《外國科學與外語史》。28其輔助課程主要是了解中國的“國學”和西方科學文化史;從主幹課程看,講文學和音韻學是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科目,而秦州的著名作家、秦州和秦州的哲學家傳記則是中國古代作家的主要選讀。雖然秦州著名作家的課時在29節以上,但這只是因為秦州的著名作家眾多,在文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文學研究方法、歷代文章和古代論文。
壹、文學研究的法律制度規定了“研究文學的本質”41 30:
壹、唐代以後古文、小篆、八股文、草書、隸書、北朝書、隸書的變化
第二,古今音韻的變化
第三,古今訓詁名稱的變化
第四,關於世運從古至今的興衰,以張慈為文本。
第五,辭令真誠,辭令恰到好處。
六、古今字有物,字有序,字有章為章法。
第七,群經風格
八、周、秦列傳、雜史體例
九、周與秦諸子風範
X.《漢書·三國演義》
XI。歷史的風格
十二、韓偉風格
十三。南北朝至隋代風格
十四、唐宋到現在的風格
十五、古代與現代的逐漸分離。
第十六,駢文分為四個部分:韓偉、六朝、唐宋。
17.先秦所有文字的變化都是有用的,漢代以後的變化都是半有用半無用的。
十八、文章以傳古哲四史者能出名,文章以集子中不能出名者為區分。
十九。以駢文、散文詩的名義申請。
20、古今著名論文的區別
21.讀特藏和讀普藏的原因不可偏廢。
22.辭賦的風格,舉例的風格,公函的風格,語錄的風格,佛道的風格,小說的風格,都和古代漢語不壹樣。
23.寫作筆記,線條,場所,山水,植物,器皿,禮儀,風格,記譜法風格,目錄風格,畫報風格,專門的藝術風格,都是作家需要的。
二十四、東方語言文化法
二十五、泰國西部的語法
二十六、西方人的專門研究都有專門的詞匯,官方認同中國藝術編年史。
二七、文學與人事世界的關系
28、文學與國家的關系
29、文學與地理的關系
30、文學與世界考古學的關系
第三,文學與外交的關系
第三,文學與學習新理論和新方法制造新裝置的關系(中國學者寫起來比較容易)
第三,著名作家首先要熟悉世界的關系。
三四、建國與末所作著述有差異(如隋盛陳、隋,北宋勝唐末,元初勝宋末等。,故宜多讀盛世文章以強身健體)
三五、有德文章與無德文章之別(正直誠實的人都是有德的,宜多讀有德文章以修身養性)
第三,現實與非現實是有區別的(經濟有效的那種是真實的,宜多讀真實的文章增長見識)
三七,有學問的文章和有學問的文章是有區別的(有學問有見識的都是有學問的,要多讀些有學問的文章充實自己的力量)
3月8日,文章險奇,渺茫,虛假,狂野,復雜,都阻礙著世界和人心。
39、文章習慣空疏,必然導致人才流失。
40、六朝南宋溺於好文筆。
41、用中文寫的外國書籍和信件的翻譯不深。
以上第壹至第六條是文學研究的基礎,主要以詞和詞為主,包括字形演變、音韻、訓詁和詞、文、作文的方法。第7條至第23條* * * 17條主要關註文體問題。根據姚鼐、曾鞏、歸有光、謝芳、王三的理論,古文大體分為駢文和散文兩種文體,而根據體系又可分為議論文、碑文、頌文、辭賦、序跋、贈答序、詔書等。按性質可分為理論類、敘事類、抒情類、寫景類、歷史類、哲學類、藝術類、實用類等類別。,也可以按照慣例、時代等標準進行分類。這裏設定的文體是以上幾種的組合,比如按時代分類的第十二、十三、十四,按散文文體分類的第十五、十六、十九,按體系分類的第二,按性質分類的第二、第三,還有其他分類。第二個四到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