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上壹級概念,“文言文”是子概念,包含在國學的外延之中。
“國學”又稱“漢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文言文”僅僅是語言文學的壹個方面。
可以說,文言文閱讀是國學課,但國學課遠不止文言文閱讀。現在社會上辦的書法、古箏、中國畫、京劇等興趣班,都屬於國學課。
2. 初中文言文國學經典都是哪幾篇壹、經類5種
1.《詩經》(簡稱《詩》)
當全部熟讀成誦,即不爾,亦須壹大部分能其詞;可專讀國風、二雅。程俊英譯註本或精清陳奐《詩毛氏傳疏》。
2.《春秋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通稱《左傳》
宜選出若銳幹篇熟讀成誦。楊伯峻註本或晉杜預集解本。(笑獨行按:梁啟超先生以為,或與《國語》本為壹書,由西漢人析出,當合讀之。徐元誥集解本或三國吳韋昭解本。)
3.《論語》
當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宜專讀正文,有不解處,方看註釋。楊伯峻譯註本、清焦循通釋本或宋朱熹《四書集註》。
4.《孟子》
當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宜專讀正文,有不解處,方看註釋。楊伯峻譯註本、清戴震字義疏證本或宋朱熹《四書集註》。南懷瑾《孟子旁通》可參。
5.《說文解字》(簡稱《說文》)
清段玉裁註本。(笑獨行按:另推薦中華書局版無註本。)
二、子類6種
6.《荀子》(又稱《孫卿書》)
解蔽、正名、天論、正論、性惡、禮論、樂論諸篇最當精讀,其余亦須全部遊覽。張覺校註本、梁啟雄簡釋本或清王先謙集解本。
7.《孫子》(通稱《孫子兵法》)
楊炳安等校釋本或魏曹操等十壹家註本。
8.《管子》
姜濤新註本、顏昌峣校釋本或唐房玄齡註本。
9.《老子》(又稱《道德經》)
當熟讀成誦;專讀白文自行尋索為妙。陳鼓應註釋及評介本或朱謙之校釋本。南懷瑾《老子他說》可參。
10.《莊子》(又稱《南華經》)
內篇與雜篇中之天下篇最當精讀。劉文典補正本、陳鼓應註釋及評介本或清王先謙集解本。馬恒君《莊子正宗》可參。
11.《六祖壇經》(簡稱《壇經》)
郭朋《壇經校釋》或丁福保箋註本。
三、史類5種
12.《史記》(又稱《太史公書》)
以下前四史可根據需要和興趣摘讀,其列傳均當全體遊覽壹過,並選取若幹篇熟讀。(笑獨行按:在下向以韓兆琦先生《史記選註集說》為選文精當,茲推薦所選為精讀篇目,即項羽本紀、越王勾踐世家、陳涉世家、留侯世家、伯夷列傳、孫子吳起列傳、商君列傳、平原君列傳、魏公子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田單列傳、屈原列傳、刺客列傳、李斯列傳、淮陰侯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遊俠列傳、貨殖列傳等二十篇。當然,韓先生的視角是文學的,不是歷史的。)南朝宋裴骃等三家註本。(笑獨行按:另推薦上海古籍版精裝全二冊與浙江古籍版精裝全壹冊橫排無註本,省錢且版本不俗、印裝精良。)
13.《漢書》
清王先謙補註本。(笑獨行按:另推薦上海古籍版精裝全三冊與浙江古籍版精裝全壹冊橫排無註本,省錢且版本不俗、印裝精良。)
14.《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
當全部精讀壹過。元胡三省音註本。(笑獨行按:另推薦嶽麓書社版全四冊橫排無註本,省錢且版本不俗、印裝精良。)
15.《戰國策》(簡稱《國策》,又稱《長短書》)
宜選出若幹篇熟讀。繆文遠新校註本或漢高誘註本。
16.《水經註》
楊守敬、熊會貞纂疏本。
四、集類8種
17.《楚辭》
屈、宋作宜熟讀,能成誦最佳,其余可不讀。宋洪興祖補註本、宋朱熹集註本或漢王逸章句本。
18.《經史百家雜鈔》
宜熟讀,能成誦最佳。
19.《十八家詩鈔》
宜熟讀,能成誦最佳。
20.《世說新語》(簡稱《世說》)
徐震堮校箋本、余嘉錫箋疏本或南朝梁劉孝標註本。張永言主編《世說新語辭典》可參。
3. 國學是什麽壹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麽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壹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它興起於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壹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壹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壹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壹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壹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壹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壹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壹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壹國也。”(《國學講習記》
1.《國學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主編:袁行霈,出版發行: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今
2.《新國學研究》,汕頭大學新國學研究中心編,出版發行者: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 今
3.《新國學》, 四川大學中文系《新國學》編輯委員會編,出版發行: 成都 巴蜀書社 1999- 今
4. 什麽是國學“國學”壹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孫詒讓(1848-1908年)在其所著《周禮·正義》中指出:“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由此可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壹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亦稱“白鹿洞國學”、“廬山國子監”、“廬山書堂”等),首次使用了“國學”這壹概念。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為藏書與講學之所。宋代書院興盛,湧現出白鹿、石鼓(壹說嵩陽)、睢陽和嶽麓四大書院。由此來看,“廬山國學”實際上是壹所既藏書又講學的“學館”,亦即後來的“書院”。
在當時的境域下,所藏之書和所講之學,自然是中國的傳統學術文化。從宋代四大書院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學”這壹概念的使用,與“國醫”是壹樣的。“國醫”即國家的醫學,“國學”自然亦即國家的學術了。在還沒有“西醫”、“外學”、“西學”等概念的境域下,這本來是個很好理解和接受的概念,只是當“西醫”、“外學”、“西學”出現後,才容易產生歧義而引起爭論了。
但是,真正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即作為壹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二十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