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資治通鑒讀後感

資治通鑒讀後感

 讀完壹本名著以後,妳心中有什麽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妳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麽要求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資治通鑒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資治通鑒讀後感範文1

 《資治通鑒》是壹部集中國歷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內容豐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時間裏讀完,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沒有放棄夜讀。夜來讀書是我多年的習慣,美中不足的是無法利用窗外的景色來調整情緒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幾種不知名的夜鶯的啼叫聲。每當此時,便想起國內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於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難聽到鳥的鳴叫聲,夜來更是寂然。這裏則不然,有幾種鳥通宵達旦地叫。書讀困了的時候,靜靜地聽壹陣銀鈴般的鳥鳴聲,也是很有情趣的。鳥的啼叫與讀書的心緒常常交織在壹起,“聽夜”也是壹種享受,特別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

 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我全面系統地讀完了《資治通鑒》,並作了數萬字的摘錄和評述,特別是有關西北人文、歷史、地理與文化的載記。

 屈指數來,自87年初讀《資治通鑒》始,至今已有十二個年頭了,但先前總是根據需要有選擇性地讀,有些地方早已讀過十余次了,有的章節還未介入,全面而系統地讀,這是第壹次。要緊的是,讀書過程那種獨特的環境和氛圍,那種心境不同於在國內,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異國他鄉讀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感受異域風光,會使人感悟到中國歷史之綿延悠久;中國歷史文化之博大精深;還有那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獨具魅力的創造性。同時,也使人感悟到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對世界歷史文化所做出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貢獻。她是那樣的宏大壯闊,那樣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讀中國歷史典籍,追溯中國文化淵源的同時,就想思索壹個問題——人類的起源究竟在哪裏?就古人類的沿襲與舊石器考古資料的陸續發現,在世界範圍內看,十九世紀,歐洲是人類進化中心的觀點較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發現,卻是世界古人類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國內外為此而震驚,人類起源歐洲中心說受到質疑。此後,由於非洲壹系列考古發現,又出現了非洲起源說。70年代以後,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再壹次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觀點。預示著中國所在的亞洲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壹。

 寫到這裏,似乎該打住了。在壹塊完整的時間內集中讀完《資治通鑒》,對於我來說,恐怕是終其壹生也不會再有的事了。相對於在國內的工作時間,的確是壹段難得的時光。在國內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要養家戶口,又要忙於生活瑣事,讀書寫字都是擠時間,哪裏能覓得這麽壹段悠閑無慮、壹門心思讀書的時間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記下了這個不能忘懷的讀書環境和這段充滿著如春的時光和日子,而今細思起來不由熱淚盈眶……。

資治通鑒讀後感範文2

 《資治通鑒》中有這樣壹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豫讓,因主公智伯被趙襄子等人殺害,心裏氣憤不已,便道:我壹定要為他報仇,為他而死,我只有盡忠盡義,才有臉對他。

 這是他發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在第壹次刺殺行動中,他被發現了,但趙襄子因為看豫讓是個仁義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動中,他又被發現了,在臨死前,他要求刺趙襄子衣服幾下,完成心願後,豫讓便拔劍自殺。

 豫讓的這壹舉動多麽令我震驚,他為了義氣,可以犧牲自己,為義這壹字添加了光彩,為朋友報仇而放棄生命,重義輕死。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要為朋友盡忠、盡義、盡能,豫讓的義氣讓我感慨萬千。

 在現在,人們為了金錢和利益,可以放棄壹切,重利輕義。“義”這個字早已消失在許多人的字典裏。

 那這樣看來,豫讓的精神,和為義、為忠、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們學習嗎?

 雖然,我們現在不需要那樣,做出為朋友之情、之義、之忠犧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時,可以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朋友相處時,我們要真心相待,不欺騙;在朋友有困難時,我們要義無反顧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難同當;在我們有快樂,記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雖然不可說是為大義,但也是小義,也是壹種義,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時刻義字當頭,多做義事,又何不為君子之行呢?

資治通鑒讀後感範文3

 自二○壹二年以來,於今五年,《資治通鑒》算是囫圇吞棗般看了三遍有余,但對於某些方面來講,還是猶如初讀。關於這套書的魅力我就不多說了,文筆優美,前人花心學而凝聚成的知識精華,我相信會壹直流傳下去哺育後人,直到有更好的書籍代替它。

 若總結我的感想,我是不吝贊美的。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此書可為君子鑒,可為小人鑒;可為官者鑒,可為百姓鑒;可為善者鑒,可為惡人鑒;可為智者鑒,可為愚者鑒。正如某位古人所說,此書為壹條大河,我輩埋頭其中可以暢飲。進可以修身治國,退可以隱居遁世;君子可以學習治世,小人可以領會為惡;君子可以學習如何防範小人,小人可以學習如何羅織君子。君子小人各取所需,也難怪此書歷時千年而仍為眾人所推崇。

 君子看他皮裏陽秋,小人學他權謀縱橫。悲哀啊,司馬溫公當真有此意麽?

 知易行難。司馬溫公借修書而遠黨爭,有幸得到宋英宗、神宗成人之美,否則此書也難以成行。溫公與其子司馬康,以及劉頒、範祖禹等專心修書以明其誌,何其幸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司馬溫公返朝,立廢新黨之政,卷起北宋後期新舊黨之爭,直至北宋滅亡。痛哭流涕啊,溫公豈不知黨爭之弊,為害之深,但所行又何其相悖也?

 可憐天下人,知其理者多,行其道者鮮,司馬溫公猶如此,吾等小子又何敢自詡。

 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恐怕未必!曹魏有鑒於漢朝宗室、外戚、宦官帶來的政權不穩定,於是采用弱宗室,廢除中常侍等宦官職位,改用散騎常侍等士人,並詔令外戚不得幹政。人算不如天算,短短四十來年,司馬氏篡魏。西晉司馬氏又鑒於曹魏弱宗室,自己才能乘虛而入奪取大位。於是大封宗室,以為能鞏固司馬氏於萬代。誰知司馬炎剛入土,八王之亂就把朝堂搞的天翻地覆,自相殘殺,白骨遍地,最後中原政權也拱手送人,為他人做了嫁衣裳。所幸的是各民族經過南北朝大融合,成為壹家人矣,如此局面又豈是前人所能預知?

 政治是殘酷的,壹旦陷入權力漩渦,至死方休。權力交替,鮮血滿地,參與之人,成王敗寇。其實對於失敗者而言,死乃其幸運,不幸者,族滅矣。且看看大唐盛世,從唐太宗開始,以至唐景宗結束,近三百年,皇權交接哪壹次不是鮮血滿地?

 崇尚道義,崇尚詐謀?這是壹個悖論。我們常說詐謀只能行之壹時,不能行之壹世。然道義若不勝,又何從求存呢?或許有人說:“道義、詐謀只是行事的兩種方式而已。心中是惡,所行道義也是惡;心中是善,雖行詐謀亦是善。”那麽我想反問:“如何知道心中是惡是善?”這個問題恐怕自己都會嚇倒自己,又何從去讀懂他人之心!

 人們常言:“讀史可以明智。”我看是大謬。若讀史能明智,辯黑白分是非,為何讀書人中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之人數不勝數?李林甫、蔡京、嚴嵩之流,壹等壹的讀書人,他們會不懂歷史?在人性欲望面前,明智就是壹個屁話,隨風而散。

 知易行難。人生壹世,能活得明白,行明白事,就差不多了,何談其他奢望?我用元代張養浩的《山坡羊·北邙山懷古》來做此篇的結尾吧!

資治通鑒讀後感範文4

 我在圖書館借了壹本書《資治通鑒》,這是壹本著名的歷史書。

 我最喜歡裏面的壹個故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裏的的商鞅是壹個著名的改革家。那個故事講的是商鞅不是秦國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孫鞅。他從小聰明好學,喜歡研究刑名之學。他受不了魏國對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國,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當上了左庶長,實施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為了讓百姓相信他遵守諾言,他在京城南門豎起壹根三丈高的木頭,承諾誰要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誰就能獲得10兩黃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賞金到50兩。於是,有壹個壯漢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獎賞了50兩黃金給他。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城,大家對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要遵守諾言,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也讓我想起了《論語》中的壹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資治通鑒讀後感範文5

 讀史明理的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古籍中《資治通鑒》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馬光完成這壹力作後多少代儲君被要求必讀《資質通鑒》。直到今天,這本書還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教會我們信義,智慧,勇敢,執著等道理。

 在這裏,我就挑我感觸最深的壹篇說說。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少年得誌,封侯拜將。是大漢王朝的驃騎將軍,立有赫赫戰功,擅長殺敵更是壹馬當先。但是他卻不是壹個能體會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專門為他準備的後備物資就有幾大車,往往打完戰了物資還有余。但是,普通士兵卻可能饑寒交迫。反觀同時期的李廣將軍,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戰功,匈奴更是對他畏懼有加。但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李廣對下屬的愛護和體諒。就是這種真正融入群眾的上級才獲得了真正的擁戴和信服。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李廣壹直無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裏,李廣更像壹位偉大的將軍。而霍去病則自能成之有勇有謀,得天獨厚。李廣的仁義,李光的謀略,李廣的膽識,李廣的能力造就了這位流芳百世的將軍。我們如果將來成為壹名領導,不僅僅要有能力,還要懂得與下屬之間相處的藝術。合作,協助,***贏,相互體諒都是我們有學習的。

 小至壹個人,大至壹個國家,《資治通鑒》裏都給我們提供了壹個學習的`典型,大家有時間都來讀壹讀,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鑒讀後感範文6

 前段時間在網絡上曾看到壹個視頻感慨頗深,壹個二十幾歲的姑娘身上長了腫瘤,仿佛全世界頃刻間轟然崩塌,在她高呼"滾蛋吧!腫瘤君"的同時,成百上千萬的網友們也為之感慨,同時暗自決定從此健康生活,遠離病痛。人生似乎就是這樣,我們常常從別人的悲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幸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今人如是,古人也毫不例外。我想宋司馬光所編撰的《資治通鑒》應是壹樣的道理,名為"資治",以古鑒今,實則是大智慧。

 中國的歷史極為悠久,所以歷朝歷代都有編撰史書的傳統,現存的官修史書,影響較為深遠的,《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應當都能排的上秩序。不過相比其他的官修史書,《資治通鑒》具有許多"異於他人"之處。不同於《史記》、《漢書》的紀傳體,《資治通鑒》是壹本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線,"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這本書以史學求"通"思想尋求壹種發展。

 關於《資治通鑒》的創作意圖,作者司馬光曾有過非常明確的說明:"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撰,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壹書。"可見司馬光的修史目的是非常的明確,也正因為這樣,在書中,作者在探討歷史盛衰的問題上體現出了明確的史學求通的思想,著重總結了歷史盛衰的經驗,關系秦為何亡、漢為何興、隋為何亡、唐如何興,以歷史事件為軸,深入探析歷史背後的運轉規律,以指導當時的政治實踐。

 人們常說"以史為鑒",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歷史的發展是壹段時間的時代現實的反映,同時也是人為謀劃、運轉的結果,只有知興亡盛衰,才能從亡國的歷史的獲得教訓,從興盛的驕傲中獲得經驗,補實踐之不足,亡羊補牢,永葆生機。

 歷史的事件與人物如此,我們今人同樣,時隔幾個朝代的我們,依舊可以讀壹讀《資治通鑒》中的故事,不僅僅是知史,同時也在那些發人深省的故事中尋找智慧。

資治通鑒讀後感範文7

 今年寒假,我讀了壹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

 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說,《資治通鑒》是壹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壹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後記錄歷史,所以稱為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裏。可是孟子又學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壹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著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啟示,壹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境以及理想有著很大的關系,就像《三字經》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後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吧、遊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鑒》這本書裏的故事很好看,並能讓我們增長歷史知識,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