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在《韓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的記載,由此可見,商鞅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提出焚書的人。但商鞅的“燔《詩》、《書》”主張,實際上並沒有認真執行,因而對古代文化並沒有什麽大的破壞性。
秦始皇焚書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行政體制,壹些儒生遊士針對時政,引證《詩》、《書》和百家語,以古非今。丞相李斯為杜絕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入則心非,出則巷議”的現象,提出“焚書”的建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除《秦紀》、醫藥、蔔筮、種樹之書外,其他如百家語、《詩》、《書》等限期交官府燒毀。這起焚書事件,令大量文化典籍化為灰燼。
梁元帝焚書
梁元帝(508~554)蕭繹,是南朝梁皇帝。公元554年,西魏派常山公於謹、大將軍楊忠率軍5萬南下攻梁。10月,魏軍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這時,梁元帝認為,自己讀書破萬卷,仍免不了亡國,讀書還有何用?於是,他就命舍人高善寶把所有14萬卷圖書聚集在壹起燒掉。被俘後,西魏人問他為什麽焚書,他說:“讀書破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梁元帝受盡百般淩辱後,於12月被西魏所殺,終年46歲。蕭繹焚書是在個人陷入絕望境地而做出的非理智之舉,與秦、清等朝代為愚民而強令焚書有本質的區別,因而後人也往往對其焚書之舉抱以寬容的態度。
乾隆皇帝焚書
清乾隆皇帝即位後,從1773年到1782年,他組織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學者,歷時10年,編纂出我國封建時代壹部空前絕後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問世,對於保存中國的古代文化典籍,傳播古代學術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編書的根本目的在於推行文化專制主義,以鞏固清王朝的統治。開始編書時,他曾兩次提出:對古籍該“毀棄”的應予毀棄,該“刪改”的應予刪改。因此,有些書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據統計,在編書的10年中,僅浙江省就毀書24次,被毀書籍多達538種,13862部之多;江西巡撫海成,僅在乾隆41年(1776年)就搜繳焚書8000多部。整個乾隆時期,***焚毀各種圖書7l萬卷之多。可見,乾隆朝焚書是中國封建社會規模最大的焚書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