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街路北為北京圖書館。其前身為京師圖書館,成立於1910年,館址在後海鴉兒胡同廣化寺。當年魯迅先生在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任命事兼科長時,圖書館是在他主管業務範圍之內。1913年10月29日記:在部終日造三年(1914年)度預算及議改組京師圖書館事,頭腦涔涔然。11月1日午後同夏司長往什剎海京師圖書館。1914年1月6日記:晨教育部役人來雲,熱河文津閣書已至京,促赴部,遂赴部,議暫儲大學校,遂往大學校,待久不至,詢以德律風(電話),則雲已為內務部員運入文華殿,遂回部。可見京師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其中魯迅先生是費過心血的。後因化寺房舍低溫,不利藏書,又加交通不便,於1915年遷館於安定門內方家胡同國子監舊南學官舍。1929年與北平北海圖書館合並,改名“國立北平圖書館”。後因館舍書庫均感不足,於1931年建成新館,即現在館內前部的工字樓房。建國後改名“北京圖書館”。1954年在工字樓後部擴建壹座六層樓的大書庫。使過去裝箱儲,不能和讀者見面的書,大部分整理上架,和讀者覓面。1983年於舊樓東側,面向北海方向,擴建了6號樓,改變了過去借書辦法,使讀者能很快的拿到自己需要的書。
北京圖書館現有藏書九百余萬冊,保藏建國以來所有出版物及我國古籍,孤本、善本、稿本、抄本等珍貴圖書,其中善本書三十余萬冊。它還負責全國圖書統壹編目、館際互借,同世界各國的書刊資料交換受贈等任務。目前已與壹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三千多個單位建立了書刊贈閱和交換關系。它是我國收藏最豐富,規最大的國家書庫,從閱覽、外借、照像、復制、報告會等不同角度,為學術研究提供世界各國文化、經濟、科學技術、社會歷史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館址前面國務院,東鄰北海、紅墻綠瓦,金釘朱門,壹雙雄健石獅分列大門兩旁。院內松墻蒼蒼。圃經四達,兩座華表,莊嚴地立在松墻旁側。東墻下的文源閣記石碑和西墻下北平圖書館記的石碑(碑系蔡元培撰文,錢玄同書,1931年6月25日立)相互對視,使整個庭院典雅安靜,幽美宜人。門前的石獅,院內的華表,以及文源閣記碑和館記碑的碑石等,都是30年代建館時,從圓明園廢墟中移來的。壹百年前帝國主義強盜們,不僅火燒了我國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圓明三園,連保存在園內文源閣的手抄的《四庫全書》也同被焚毀。強盜們的兇殘掠奪,提示我們:炎黃子孫必須“杖劍縱橫摧擄騎,不叫荊棘沒銅駝”。 (引吳玉章自照題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