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古希臘的日期沒有定義?和中國的農歷壹樣嗎?

為什麽古希臘的日期沒有定義?和中國的農歷壹樣嗎?

古希臘歷法是陰歷的壹種,以夏季至日為壹年的開始,夏季至日到下壹年的夏季至日為1年,而月份采用新月[即29.5306天],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通常大小交替,也有連續的大月,所以12月約為354天到355天。地球公轉的春分時期是北回歸線。這個周期單位是基於春分的。在壹個回歸年裏,從太陽中心開始,地球中心已經連續兩次到達春分點;從地心看,太陽中心已經連續兩次到春分了。從地心天球的角度來看,壹個回歸年的長度就是太陽中心在黃道上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1回歸年=365.24220天=365天5小時48分45.5秒。從本次新月(或滿月)到下壹次新月(或滿月)的時間為月相變化周期,周期為29日12小時44分2.8秒,即29.5306天,即農歷正月。公元前433年,雅典天文學家默頓(公元前5世紀)在實測的基礎上提出了19設置7閏的方法。19年,他安排了235個太陰月(其中大月125,小月165438)。對應的回歸年齡為365.2632天,對應的太陰月長為29.5438+092天。默冬在壹次希臘奧運會上公開了這種跳躍放置方法,它得到了廣泛的贊賞和壹致通過。這些數字被列在廟額,這是所謂的“黃金數字”的名義,美麗,現在它通常被稱為“默冬組成”。後來,人們逐漸發現,經過壹段時間(19),新月的出現推遲了四分之壹天,於是,公元前334年,卡利伯提出了新的法律。他以19的四倍,即76年為壹個周期,這個周期的總天數比莫董璋的方法的四倍減少了1天,即公元前125年,希帕庫斯發現卡利佩壹周所用的回歸年和太陰月的長度太大,於是他從卡利佩壹周的四倍中減去1天,這樣在304年公歷:公元紀年制,過去稱為“耶穌基督紀元”、“紀元”、“公元”。在西方國家,縮寫A.D .取自拉丁文阿諾·德米尼,其中彥俊意為“年”,多米尼意為“主”,英文意為“在我們主的那壹年”和“在基督紀元的那壹年”,大致意思是“我們主的紀元”和“耶穌基督的紀元”“BC”縮寫為B.C .,意思是“基督之前”和“耶穌基督之前”。

-

目前世界各地使用的歷法叫陽歷,本質上是陽歷。

最初的陽歷是由古埃及人創立的。最初,壹年被認為是365天。為了協調日歷年和回歸年的長度,羅馬統治者朱利葉斯·凱撒於公元前46年修改了陽歷,制定了儒略歷。公元前8年,凱撒的侄子奧古斯都對儒略歷進行了調整。儒略歷壹年分為十二個月,平均壹年365天;能被4整除的壹年是閏年,***366天。這樣儒略歷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5天,與北回歸線365.2422天的長度相差0.7078天,400年相差3天左右。從儒略歷實施到16世紀末,累計相差約10天。為了消除這種差異,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將儒略歷1582 10 10月4日的第二天定為15,中間消除了10天;同時修改了儒略歷的閏年規則:被4整除的年份仍然是閏年,但對於世紀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閏年。這樣400年只有97個閏年,比原來少了3個,使得歷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425天,更接近回歸年的長度。經過這樣的修改,儒略歷被稱為公歷,也稱為公歷。公歷最早在天主教國家使用,二十世紀初在世界各地廣泛采用,所以也叫公歷。中國在1912年開始采用公歷,但仍使用民國年。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采用公歷。

農歷以月球繞地球壹周為壹個月,但這個周期只有29天半,比壹年差很多,所以采用閏月法來修正。如果規定農歷正月只有壹個節氣,就增加壹個閏月,與陽歷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