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正式定義的中國人民和中國56個公認民族的統稱。
中華民族包括56個民族。此外,還有幾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承認的民族。
中華民族這壹概念最早是梁啟超在他的1902《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的總趨勢》壹書中提出的。相關的歷史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主義”理論和許倬雲的“我與他者的轉化與融合”。中華民族這個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國、新中國都有不同的定義。
擴展數據:
現代中華民族的概念;
中華民族的概念自提出以來,壹直在不斷延伸和發展。在今天的語言中,它已不再是中國各民族的單壹名稱,而是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聯系在壹起的整體名稱。
比如中國人民國歌中提到的“中華民族”就是這樣壹個概念,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也是如此。
從愛國主義的角度看,“中華民族”壹詞已經成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凝結和象征。從感性意義上講,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延伸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同時,現代概念中的中華民族也是廣義中國的同義詞。
根據中國的官方文獻,中華民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族神話的起源,但近代則包括中國境內的非漢族少數民族(然而這些民族並非漢族),有時還延伸到中國境外的華僑(不含中國國籍)。
所以,中華民族不是壹個簡單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口分類概念,而是壹個政治詞匯。也許由於歷史、政治、民族立場的不同,中華民族在民族內涵和地域範圍上可能存在差異。
但在“中華民族”的大背景下,全球華人團結奮進,卻蒼勁山河的歷史堪比天地,日月同輝。
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和康梁變法維新,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都得益於炎黃子孫始終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敢為天下先,善於為天下先,勇立潮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就像世界東方的泰山和長城壹樣雄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