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朝說
我們前面說過,在先秦時期的周朝,就有史家和樂師記錄故事。於是有人推測,《春秋》《詩經》等史籍很可能是當時的壹種報紙,具有宣傳和公報的性質。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外國學者,如在燕京大學新聞系任教多年的美國新聞學者白瑞華。但這種說法大多只是學者的大膽假設,並沒有足夠的歷史依據。先秦時期的任何古籍都沒有關於周朝“報”的記載。所以這種說法不能成立。
②漢朝說
我國著名新聞史學家葛是持這壹觀點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中國報紙史》中,有壹節專門論述漢代的報紙。版塊標題是“漢代有報紙嗎?”他認為漢朝疆域遼闊,工商業繁榮,文化發達,諸侯王與漢武帝關系密切。必然有對首都政治信息的熱切需求,地寶自然應運而生。誠然,這些事實都說明漢代確實具備了壹定的抄報發行的客觀條件,也確實有了“邸報”這壹制度。但關於“地寶產生”並沒有類似的記載,在現存的漢代文獻中也看不到“地寶”二字。所以漢代有報紙的說法不能成立。
另外還有東晉,這裏就不壹壹介紹了。從這些說法中我們可以看出,報紙的起源需要有看得見的實物或明確的記載來證實。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有個老師曾對我們說過這樣的話。他說,學習需要這樣壹種“大膽推測,小心論證”的方法,這也非常適合我們新聞史的研究。我們需要根據現有的材料大膽推測壹些材料的背後是什麽,但還是需要找到大量的史料來進行我們的設想。
根據現有的材料,中國的報紙始於唐代是可靠的。
3、唐朝入朝報告。
唐朝,我們知道是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強大的朝代。它采用了與前朝不同的行政制度——藩鎮制度。我們在中學歷史中了解到,藩鎮割據的情況是我國歷史上的壹個重要現象。隨著藩鎮勢力的日益發展,藩鎮代表紛紛在京都設立自己的辦事機構,名為“地”,後改稱“上都直隸進院”,簡稱“金”。這裏的負責人也叫“官”或“玩的官”。他們的工作是為他們所代表的地方長官呈送章節和論文,處理各種需要匯報和與政府中心各部門聯系的事宜,還為地方當局了解、收集和通報各種政治新聞。其中,我們註意到,官員或官員為地方官員了解、收集和報道各種政治新聞而抄錄的報道,與以往的聖旨性質的文件有所不同。詔令是強制性的行政文件,但這些報道顯然沒有這樣的功能,只是提供信息,所以是傳遞消息的特殊渠道。“地”或“院”等機構成為京城藩鎮首領了解朝廷和全國局勢的信息中心。然而,當時這些報告沒有固定的標題。其中有的叫“進院舉報”,有的叫“舉報舉報”或“舉報舉報”,有的叫“出住舉報”等等。所以可以說,如果唐朝確實存在,那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
現在我們需要證明的是,唐代確實有“院中戲”。有兩種方式:壹是需要在古籍中找到報紙這種形式存在的確切記錄,或者需要找到壹些東西來證明。碰巧的是,我們找到了這兩個證據。
(1)再來說說史料的記載。
新聞、編者等名詞在唐代的著作和《史記》中已經出現,報、表、條報、雜報等詞使用頻率較高。這壹點在壹些作品中也有詳細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壹個叫孫橋的人在他的《精衛集》裏寫的壹篇文章《讀開元雜報》。
孫橋是唐宋八大家領袖韓愈的弟子,生活在800多年前的唐朝中後期,做過中上層的政府官員。
孫橋閱讀的《開元雜報》寫於公元851年。這壹年,他通過科舉考試,從家鄉——韓翔(今湖北)來到帝都長安。他在長安看到《進院報》後,回憶起開元年間(7655年)在家鄉的所見所聞。(見附錄)
在這篇文章中,孫橋生動地描述了開元雜報的情況,使我們能夠研究中國最早的報紙出現的寶貴信息。
文中關於開元雜報的出現有兩點:壹是“數十冊”,即數十冊未裝訂的單頁文字資料。二是“事在天,非始非終”,即按日記來看,無頭無尾,頁與頁之間互不相連。
至於其內容,文章舉了幾個例子:“某日皇帝耕故土,行九禮”,“某日百名道士在安福樓南行大典”,等等。後來,孫橋查了《開元錄》,發現“壹切規律都可以還原”,也就是說,都可以證實。(開元錄是唐代開元年間的編年史,已不可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其他史書中考證出,《開元雜報》的內容確實是發生在開元年間的政治事件。)
孫橋還將他在項、韓之間看到的《開元雜報》與他後來在長安看到的“報官”進行了比較,表明他們是壹類人。它的存在為中唐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鄒瑾院報”提供了佐證。
與今天的報紙對比可以發現,孫橋看到的“幾十本書”在當時是沒有正式名稱的,《開元雜報》只是孫橋隨意加在上面的壹個名稱。它沒有固定的發行期和標題,是否會印出來還沒有定論,但肯定是很多報紙的復印件,內容記錄了最近的新聞。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中國早期的報紙。這也證明了我國唐代就出現了新聞的正式出版、復制和傳播,時間可以追溯到孫橋《讀開元雜報》壹文中所引用的史實上限,即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
我們現在看不到《開元雜報》的原件,後人根據孫橋的記載做了壹份復印件。(見附錄)
②現存的唐代報紙——《敦煌鄒瑾院》
我們說,盡管孫橋閱讀《開元雜報》為中國唐代報紙的出現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開元雜報》並不存在,這不得不令人遺憾。但在80年代,我們發現了兩份唐代行軍報的原件,再次為中國古代報紙的出現提供了實物證據。這兩份報紙分別保存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和法國巴黎的國家圖書館,
這兩座院落都是唐僖宗時期駐紮在沙洲的歸義軍送回沙洲的。因為沙洲在今天的敦煌地區,這些院落長期被封在敦煌莫高窟,屬於敦煌文物,所以被稱為“敦煌院落”。(見《方漢奇通史》第54頁)
從其內容來看,並不載於朝廷的官方文件,而是由書院官員收集匯總而成,具有新聞報道的性質。所以它和《開元雜報》壹樣,在公文轉化為官報的過程中,屬於壹份處於原始狀態的報紙。
4.中國早期報紙的形式。
從以上材料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中國早期報紙的壹些特點:
內容:音樂學院發布的這些報告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皇帝的活動,聖旨,官員的任免,朝臣的奏疏等等。
發行:這些報紙從首都到地方不定期發行,主要讀者是各地區的省長。
格式:這些報紙沒有頁眉,沒有固定的名稱,有的叫“進書院”,有的叫“官”,有的叫“報”或“報”等等。沒有專欄,只是按時間順序記錄。
新聞來源:它提供的信息很多是官員自己收集的,也有壹些是從他們獲得的朝廷動態新聞中選取的。
所有這些特征,我們用前面給出的“報紙”的定義來衡量,可以看出中國早期的報紙並不符合報紙的所有特征。只能說是壹種原始的報紙,但就是這種原始的報紙,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新聞傳播渠道。
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國古代報紙的發展。
第三,中國古代報紙的發展
中國古代報紙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宋代的繁榮、明代的獨立和清代的完善。我們依次來看看它的發展軌跡。
1,發達的宋代報紙
中國早期報紙在宋代得到進壹步發展。在封建政府中央部門統壹管理下發行的官方報紙《地寶》開始出現。負責發行地寶的機構是金劇院。
(1)地寶
地寶,剛從宋代開始,是封建官報使用頻率最高、習慣性最強的稱謂。宋代的報紙和唐代的報紙壹樣,沒有固定的名稱,地寶就是其中之壹。
宋朝建立之初,對唐朝的禮堂進行了改組。我們知道,唐朝的大禮堂是由各地藩鎮首領建立的,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觀眾席的官員只負責提取各自負責人需要的信息。這種情況在宋代有了質的變化。到了宋代,在這些分散的劇場之上建立了都會劇場,統壹管理各個劇場的活動。其中,負責信息收集和傳播的官員或官員是由封建中央政府領導的。
這樣,原本由地方、州院負責的稿件采集、編輯、整理、新聞審批和信息傳遞等工作,逐漸由中央部門接手,但只是在新聞傳遞環節,仍由地方院和官員負責。因此,與唐代相比,宋代的邸報更具有報紙的特點和封建官報的色彩。
首先,它不再像唐代那樣,僅僅是壹封派駐首都的官員向其上級藩鎮總督報告消息的新聞信,而是壹份中央級的官方報紙,按照壹定的制度,在封建中央部門的統壹管理下,向各州縣發送多份。
第二,它的讀者不再像唐代那樣局限於少數幾個省長,而是逐漸擴大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和知識分子。
第三,已經完全脫離官方書籍,成為官方的新聞傳播工具,信息量增加,增強了新聞的時效性。
第四,定期連續發放。發行周期因期而異,從每日、每五天到每月。
不過,雖然《弟子規》比《金報》表現出更多的進步,但《弟子規》和《金報》本質上是壹回事,性質完全壹樣,就是都是封建官報。這個大家要註意。
宋代地寶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聖旨,皇帝的日常生活,官員的任免,朝臣的章法,戰報,刑罰等。
為了鞏固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宋朝開始重視對地寶傳播的管理。其中,嚴禁發表壹些不利於統治的內容,如災害、軍事情報、朝政(即皇帝認為容易引起反對和非議的壹些事情)、未經批準發表的官章等。這些內容壹般是不允許報道的。為此,宋朝還實行了“定本”制度,定本是指官方批準的官報樣本,官員必須按照這個樣本發行報紙,不得超出這個範圍。
(2)小報
此外,宋代之所以被稱為中國古代報紙的發達時期,除了《地寶》的質的發展外,宋代還出現了古代報紙的另壹種形式——小報。說到小報,我們肯定會想到“八卦”這個詞,這是壹種非官方的說法,與我們正常的信息來源相反。有時候,流言比常規新聞來得早。有時候,小道消息會傳播壹些不是通過正規渠道傳播的消息,但卻是我們迫切需要知道的。
《小報》記載非官方消息,是中國新聞史上第壹份民間報紙。由於這類報紙為讀者提供了許多官報所沒有的、政府禁止出版的文獻和新聞,滿足了他們對朝廷人事變動和政治活動的新聞需求,成為《帝報》的重要補充。而且,可以說小報是比地報更高級的報紙。為什麽這麽說?我們還是看報紙本身的特點。
首先,小報內容豐富,可讀性強。我們回過頭來看壹下我們之前提到的地寶。其內容十分有限,無非是皇帝的活動、聖旨、官員的任免、朝臣的奏疏。相比於邸報,小報的內容更為廣泛,比如官方提供的邸報中沒有報道的事情,朝廷泄露的事情,街上竊聽的事情等等。內容多,來源廣,人們閱讀小報的熱情大大超過閱讀迪報。
其次,小報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因為小報不用審查,所以小報往往比地寶傳播得更早更快。
此外,小報擁有更廣泛的受眾,不僅僅是官員和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