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美人魚的歷史資料檔案或傳說?

關於美人魚的歷史資料檔案或傳說?

人魚,壹般被認為是傳說的水生生物,通常人魚的樣貌是上半身或頭部為人,下半身是魚尾,歐洲傳說中的人魚與中國、日本傳說中的,在外形上和性質上是迥然不同的,有時也與“美人魚”外形有所分別。而美人魚即是有散發出美感成份的人魚,主要為雌性,經常出現於各地傳說與童話。西洋的人魚壹般人們熟悉的西方人魚形象,源自德國傳說及詩歌中常提及的美麗人魚羅蕾萊。她經常會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時候出現在萊茵河畔,用她冷艷淒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動人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後沈入河底。以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最膾炙人口,由於夜霧中仿佛壹個長著魚尾的美人,歐洲中世紀的漁民故此以訛傳訛產生了美人魚的傳說。西洋的人魚以上半身是人(多為女性)下半身是魚的身體為基本的形態。當時的人們很可能看錯了,把現今生存於海洋的哺乳類動物儒艮和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廣為流傳,但這種說法並沒有事實根據。不過在藝術、文學或繪畫上,作為壹種隱喻的象征物,這點倒是比較具有可信度。人魚多半用來象征不幸的事,如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當中,人魚的下場都很淒慘,最後都得不到幸福。附帶壹提,雖然今天大家所熟悉的人魚雕塑,下半身只有壹條尾鰭,但古老的西方繪畫或璧飾上,不少人魚都是兩條尾鰭,也許是因為比較方便畫面的對稱而生。日本的人魚推古天皇二九年(西元917年),在近滋賀縣的蒲川被漁夫捕獲,江戶時代也發生過,尤其是寬政十二年(西元1800年),在大阪西堀附近河川釣起的人魚,多數人看過後造成轟動。這個人魚,身高壹米多,發出嬰兒似的哭聲。從這件事來考慮,人魚也是傳說中的幻獸,可算是相當神秘的魚族,當時稱為鯪魚或發魚。就這點而言,日本人的人魚和西洋傳說中的人魚妖精,無論在形狀上和性質上都迥然不同。其姿態,不見得很美形,不如說是奇形怪狀較多。出現於若狹灣、九州、四國近海,專挑暴風雨迫近時於海邊現形。13世紀的《古今著聞集》裏頭,寫道“頭部像猿猴,有著像魚壹樣細細的牙齒”怎麽看都覺得像是怪獸。前面提到過的《諸國裏人談》記載著“有著人類的頭,胸前有著如雞冠壹樣紅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魚的形狀。《古今奇談莠句冊》另有“頭部有像人臉壹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膚很白,頭發是紅色的,紅鰭之間有手,並且指間有蹼,下半身為魚形”這樣詳盡而驚人的記載。此外,在江戶時代末期,西洋的人魚像輸入日本,研究荷蘭的學者大槻玄澤所寫的《六物新誌》(1786年)附了人魚的圖片,上半人是人類的模樣,長得如美麗的婦人之姿,下半身是魚的形狀,覆有鱗片和魚尾,人魚在壹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終於在此確立,這本書中也記載了人魚骨,可以入藥是貴重的珍品。還有傳出有人發現人魚木乃伊,足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相信人魚是實存的動物。到了明治時期,身兼植物學與民俗學者的南方熊楠,將“儒艮”以及“海牛”等海洋動物的生態陸續寫成了專著發表,因此普遍認為人魚就是從這些海洋動物為基模幻想出來的動物,但是沖繩地方的人們依然相信人魚真的存在,也有人不敢捕捉“儒艮”,以食用“儒艮”的肉為禁忌,因為他們崇拜人魚,若食用人魚的肉,恐會招來噩運。人魚的外形和特征日本人對於人魚形象的確立,大約是在江戶時代從西方傳來的。主要是依據安徒生童話著名的“人魚公主”故事中的描述,使後人對於人魚的長相有了明確的印象。在此之前,人魚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究竟長得什麽模樣。以前的人,就算是親眼目睹過人魚的出現,也只是口耳相傳,繪聲繪影地描述,少有文字具體地形容。大致來說,人們相信人魚是住在海裏的壹種半人半魚的傳說生物,但是沒有人能斷定究竟看到了什麽,因此與其說人魚,長得像童話中描述那麽漂亮,還不如說是把它當作妖怪來看待。那麽出現在文獻記載上的人魚,到底長得是什麽模樣呢?七世紀完成的《日本書紀》裏,寫著“人間のような異形のもの”(像人壹樣的異形之物)八百比丘尼的傳說江戶時代,人魚骨可以入藥,但更早以前,人們相信吃了人魚肉會長生不老。根據《古今著聞集》中記載,人魚肉味美且可食用。然而,在若挾國(今福井縣)流傳著很有名的八百比丘尼傳說,據說她吃了人魚肉而活到八百歲,此外,在小濱市青井的神明神社,也有自德川幕府時代就開始供奉的八百比丘尼像。據說在若挾的小濱住著壹位叫高橋的男子。某天他捕到壹條人魚而且把人魚吃掉了。傳說中的這部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也有人說是高橋是在山上或海上迷路誤闖異界,回家時帶回人魚肉。覺得既然帶回來了就嘗嘗看吧,不過大家覺得惡心都不敢吃,只有好奇心重的女兒吃了人魚肉。於是,她青春永駐活了好幾百年,最後有感於世事無常,出家為尼在各國旅行。據說她晚年回到故鄉若挾,住在草庵裏,此時已活了八百歲,最後在後瀨山的洞穴絕食而亡。中國的人魚在中國最古的博物誌《山海經:海內南經》當中如此記載著:“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郁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只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裏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魚、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在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有關於“人魚”的記載,其中提到:“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劉宋時裴骃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對於“人魚”的解釋為:“徐廣曰:‘人魚似□,四腳。’正義廣誌雲:‘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可以治牛,出伊水。’異物誌雲:‘人魚似人形,長尺余。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臺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燈冢中,則火不滅。”(按:□為古籍漏字。)“鱧”是壹種魚類的名稱,在現今臺灣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仍然有“七星鱧”、“月鱧”等品種,表面滑溜,喜歡棲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澤中。在搜神記與博物誌裏有記載南海鮫人。類似人魚的傳說生物和人魚相似的還有希臘神話中半魚半人的海妖賽蓮(Sirens)。她總是出現在狂風暴雨的海上,在岸邊唱著淒美動人的歌聲,媚惑往返海上的水手,使他們所駕駛的船,不由自主地駛向岸邊的礁石,撞個粉碎。希臘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在航經該海域時,接受女巫瑟西(Circe)的建議,讓船員緊緊地塞住耳朵,以避免聽到那惑人的歌聲,又將沒有塞住耳朵的自己緊緊綁在船桅上,以免受到蠱惑而發狂。日本的民間傳說裏,還有壹種類似人魚的妖怪,叫做“磯姬”。她的下半身是魚形,很像人魚,但臉部卻有很大的不同。口裂開至耳朵,有尖銳的牙,而且頭上長著二支像鹿角的東西,是相當可怕的海妖。藏匿在狂風巨浪的海岸邊,壹有人靠近,就乘浪襲擊,將人的身體從頭開始扭轉。磯姬是身長約二十至三十米多的妖怪,所以壹旦被她狙擊後,無論是多麽有力道的男人都招架不住。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筆下的美人魚 陵魚:《山海經》裏有記載“陵魚”《山海經·海外西經》此諸沃之野…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鯉)。這段文字是說某塊肥沃的土地北邊,有壹種叫作龍魚的生物,長得像鯉魚。“陵居”就是可以到陸地上生活的意思,表示這種魚是水陸兩棲的。有人認為他就是書中別處所提到的陵魚,後來大家講的鰲魚,可能也是指這種魚類。《山海經·海內北經》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這裏描述得很詳細,陵魚是半人半魚的姿態,具有人的臉和手腳,和希臘神話下半身是魚尾的人魚不同。文學作品中的人魚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中的美人魚形象最為人所熟知,小美人魚為愛犧牲的故事打動了全世界的讀者。1912年,丹麥雕塑家愛德華.埃裏克森,根據安徒生童話並加上自己的想象力,用紫銅雕塑了“海姑娘”的塑像,置放在哥本哈根港口海濱公園的沙灘上。至今那半魚半人的“海姑娘”的雕像成為丹麥的象征和驕傲。曲亭馬琴(1814-1842)所著的長篇歷史奇幻小說《南總裏見八犬傳》寫到人魚的油脂很有用,至於什麽樣的用途,書中並沒有清楚的描述,不過當時刊行的古本上還繪有人魚上半身的插圖。谷崎潤壹郎的短篇小說〈人魚嘆息〉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塞壬的沈默》小川未明的童話作品《紅色蠟燭與美人魚》唐娜.喬.娜波莉的奇幻小說《海妖悲歌》夢枕貘的奇幻小說《陰陽師》中的短篇〈白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