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1560 ~ 1600)本名伯修,本名潘宇,字石樸。明代文學家,明湖廣公安(今湖北)人。萬歷十七年(1589),考中狀元,選庶吉士,授編審,官至右庶子。“公安派”的發起者和領導者之壹,與弘道、中路兄弟並稱為“三元”。荊州警方。萬歷十四年(1586),禮部中考第壹名,次年由翰林院編修,頒給庶吉士。復古派鼎盛時期,獨推白居易、蘇軾,成為* * *安派代表人物之壹。萬歷二十五年八月,國子監寫滿東宮為官,“雞鳴而入,寒暑不絕”。萬歷二十八年秋,累死於北京。41歲。光宗繼位,為禮部右侍郎。在文學上,他既反對仿復古,又註重學習前人“古文為貴”的精神,先後發表兩篇論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壹定的進步意義。這兩篇論文駁斥了“七子”前後違背文學發展規律,主張抄襲倒退,主張作家要“向學生學習,向文學學習”的謬論。萬歷二十六年,三元* * *在京西郊郭崇寺發起組織“蒲萄社”,並賦詩抨擊“七子”。清新美麗,穩重平和。15年,在東宮為官,“存友簡單招待”,“不收他人錢財”。他死後,口袋裏只有幾塊金子,幾乎不能下葬。他是22卷本《白素齋集》的作者。他的詩歌和散文創作不像別人,大部分是自發的,真誠的。他的代表作有《談山壹》、《方上山》、《小西天壹》等,但他的作品和袁宏道壹樣,內容匱乏,這也是他的創作思想造成的。
袁宏道(1568 ─1610),字郎,又字無學,本名師公,又本名。漢族,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歷做學問二十年。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任、吏部驗印主任、紀勛大夫、大夫。世人認為他是三兄弟中最高的。擅長詩詞散文的小敏惠,十六歲當學生,加入城南同鄉會,自己當會長。
他是明代文學反復古運動的主將。他反對前七子仿秦漢古文,也反對唐順之、歸有光仿唐宋古文。他認為這篇文章與時代密切相關。他曾說:“世界變了,文學也變了。今不必抄古者也,勢也。”他還認為文字要真實,認為“古有其時,今有其時”(現代人稱為文學進化論),即“我不能與妳,古人之面目又如何?”
在文學上,袁宏道反對“文學必在秦漢,詩歌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壹格”的理論。他和哥哥袁宗道、哥哥袁中道壹樣有名。因為三原是荊州公安縣人,所以他的文學體裁被稱為“公安派”或“公安體”。合起來稱為“治安三園”。
袁宏道代表作:《袁中郎全集》、《徐文長傳》、《初抵西湖》、《熟記陳悟性集》、《虎丘故事》、《滿靜遊記》、《西湖遊記二首》、《劇本主題齋碧》、《遊虎跑泉》、《傍晚看東阿拉伯路》、《劇本主題飛向頂峰》、《袁中郎集筆記》、《瓶花齋雜記》。
有《蕭集》二十卷、《蕭續》十卷、《瓶花齋集》十卷、《金範集》四卷、《吳》壹卷、《解放集》四卷、《瓶子的歷史》、《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園亭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廣陵集》、《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其中《遊記》被編入八年級(低)人教版語文本。
袁中道(1570-1627),明代文學家。小修小補。湖北公安(今湖北省)人。“公安派”頭目之壹,袁宗道和袁宏道的弟弟。16歲秀才,自詡英雄,性格豪爽,愛好交友,讀老莊佛學書籍。成人考試,數次,萬歷四十四年(1616)[3]進士,授徽州府教授、國子監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的是文筆,多的是豪邁。與哥哥的道觀、弘道並稱“三原”,也是公安派。其性能略遜於弘道。反對復古模仿,認為文學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沒有壹篇文章百年不變”;崇尚真理,表達精神。晚年,他針對多俚之弊,提出重精神、重格調的主張。散文是最好的創作方式,遊記、日記、書信各有特色。遊記描寫詳細,場面混雜,日記寫得精,對後世日記散文有壹定影響。他的詩偶爾關心民生疾苦,也寫得清新。但詩文思想比較扁平,獎勵性回應,時而傷感,藝術創新不夠。《薛蝌齋集》20卷,《幽居實錄》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