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傳說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壹位大臣。公元前278年,秦軍征服了楚國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卻始終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代表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
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米飯,外面包彩色絲綢的辦法來發展粽子。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傳說是為了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
端午節的傳說是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她救了父親後投江自盡。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有金所作碑。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為曹娥河。
擴展數據
端午節不只是漢族的節日;
1,滿族“五月節”
滿族端午節也叫“五月節”。掛葫蘆是滿族人的普遍習俗。滿族人崇尚葫蘆,因為葫蘆與福祿諧音,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壹種吉祥物。人類把它做成壹個容器,用來裝水、酒和藏藥。此外,葫蘆的“藤”字與“萬”字諧音,每壹個成熟的葫蘆裏都有許多種子,使聰明的人類聯想到“子孫後代,繁榮昌盛,萬事如意”的祝福。
葫蘆多為彩紙制成,形態各異,有大有小;有兩只耳朵和四只耳朵的;有立方體和八面體。剪下的邊緣部分做成五顏六色的紙釘,用線綁在葫蘆的下擺。
2.東北達斡爾族的“聖水節”。
達斡爾族在五月五日端午節早起喝“聖水”,在河裏洗澡,摘艾葉塞耳朵,吃餡餅、餃子或饸饹。其中,喝“聖水”是最著名的習俗。達斡爾人把端午節的井水視為“聖水”,能在這壹天日出前喝到第壹口“聖水”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所以家家戶戶都在爭著早起,搶壹年的財運。
人民網-端午節的傳說和起源?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