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的註疏著作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的註疏著作

《方言》最早的註本是晉代郭璞的《方言註》,常常能用晉代的方言和漢代的方言來人作比較,能通古今。清代研究《方言》的也有多家,其中成就較高的是戴震的《方言疏證》和錢繹的《方言箋疏》,都對《方言》作了很好的整理和闡發。《方言疏證》對《方言》壹書作了細致的文字校正,並逐條作了疏證,是研究《方言》的重要參考書。《方言箋疏》廣片博引,材料比較豐富,而且能從聲音上去解釋詞義,成就較高。

《方言註》

《方言註》是《方言》的第壹個註本,13卷,東晉郭璞撰(涵芬樓四部叢刊本)。郭璞繼承和發揚了以活的方言口語作為調查對象的傳統,在為《方言》作註時,采用晉代活的語言來和揚雄所記漢代方言相比較。從《方言註》中可以看出某些詞語古今的意義已發生變化。例如卷壹:“虔、劉、慘、?,殺也。”註:“今關西呼打為?。”卷六:“擘,楚謂之紉。”註:“今亦以線貫針為紉,音刃。”《方言註》還指明某些方言詞依舊在某地保存,或已經在某地消失轉而在他處保存。例如卷壹:“娥、?,好也。……自關而東河濟之間謂之媌。”註:“今關西人亦呼好為媌,莫交反。”“虔、儇,慧也。……,楚或謂之?。”註:“他和反,亦今通語。”揚雄《方言》的原本雖無可查考,但因有郭註本而得以長期保存下來。現在能見到的宋以後的幾種《方言》刻本,都是郭註本。《方言註·序》和揚雄跟劉歆間往來的書信都說《方言》***有15篇,但今本《方言註》僅存13卷,這大概是六朝時期的變動。至於字數,應劭《風俗通義·序》說9000字,清代戴震統計,《方言註》正文則有1.9萬余字,其間變化,因時代推移,已無從查考。

《方言疏證》

《方言疏證》,清代為揚雄《方言》正偽補漏,逐條疏證的第壹個校本。13卷,戴震撰(四庫全書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揚雄《方言》的刻本,自宋代以來有多種,經流傳寫刻,難免有些錯漏。戴震以《永樂大典》本跟明本校勘,並進壹步搜集古籍中引用《方言》和《方言註》的文字來和《永樂大典》本互相參訂,***改正訛字281個,補脫字27個,刪衍字17個。辨析疑義,取證確鑿。例如卷五:“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儐”,註:“梁州呼?。”文中“梁州”為“涼州”之訛,戴氏加以改正。又如卷十三:“冢,……凡葬而無墳謂之墓,言不封也。”“言不封也”下面有脫字,戴氏從《永樂大典》本補註“墓猶慕也”4個字。卷六:“怠,陁,壞也。”註:“謂壞落也,音蟲豸,未曉。”戴氏認為“未曉”二字是閱讀者所記,為衍文,故刪。《方言疏證》還有疏漏和可以商榷之處。例如卷五:“薄,……自關而西謂之薄。”戴氏下脫“南楚謂之蓬薄”六字。卷十二:“蒔、殖,立也。”戴氏誤改“殖”為“植”。清代王念孫撰《方言疏證補》(高郵王氏遺書本),有不少見解可以補戴氏的不足。

《方言箋疏》

《方言箋疏》,清代為揚雄《方言》作註的著作。錢繹撰。卷首有鹹豐建元辛亥(1851)自序。《方言箋疏》主要參考戴震的《方言疏證》和盧文弨(1717~1795)的《重校方言》這兩種本,又用玄應《壹切經音義》參校壹遍。***13卷20余萬字,旁征博引,資料豐富。如卷壹第壹條“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箋疏》引書有《廣雅》、《荀子》、《白虎通義》、《呂氏春秋》、《禮記》、《左傳》、《逸周書》、《孟子》、《莊子》、《詩經》、《楚辭》、《史記》、《釋名》、《說文》、《廣韻》等20多種。錢氏不理解《方言》壹書以活的方言口語作為調查對象的主旨,只是從史傳、諸子、類書以及古佚殘篇中搜集材料,加以考證,所以用力雖勤但創見較少。《方言箋疏》在清代有3種傳本:壹為廣雅書局本,壹為徐氏《積學齋叢書》本,都有脫文,壹為光緒十六年仁和王文韶紅蝠山房校刊本,相傳以後者最為完備。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紅蝠山房刊本影印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