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博物館壹般使用了哪些科技手段來保護文物?
壹般來講,博物館搜集到文物以後,按照瓷器、陶器、紫砂、石器、木器、漆器、琺瑯器、文房四寶、古籍善本、字畫、紡織品、玉器、印章、牙雕、琥珀、珊瑚、翡翠、珍珠、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等二十四類常規文物分類,按照類別的不同加以保護。 而中國自古就是文化大國,所以說中國的博物館基本上常規的都是本國文物,所以很多都是傳統的修復。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很多大型的博物館也跟上時代的潮流,在傳統的修復基礎上采用了大量的科技手段來保護。 就拿現在最流行的博物館的抗震設施來講吧。 日本的壹些博物館使用壹種聚胺酯凝膠片(橡皮),具有抗7級地震的粘附力,並可自由取下和重復使用,常用於粘貼固定瓷器和底座。用尼龍絲線或鋼絲固定也是常見方法。而隔震則是“軟功”,采用減震吸震緩沖材料或結構,將文物與底座隔開,達到保護文物的目的。我國的隔震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取得了長足進步。汕頭市博物館新館率先采用了橡膠隔震支座進行了結構隔震處理。博物館陳列文物隔震臺(免震臺)在日本和美國已經有了開發應用;空氣緩沖器及彈簧隔震臺已被安裝於京都廣隆寺彌勒菩薩半座像下。東京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奈良博物館、MOA博物館等已經大面積裝備了滾輪式、彈簧式或軌道式隔震臺裝置。上海博物館不久前在玉器館的改造中采用了隔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