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牛蒡根簡介

牛蒡根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中醫大辭典》·牛蒡根 2.1 牛蒡根的別名 2.2 來源及產地 2.3 性味歸經 2.4 功能主治 2.5 牛蒡根的用法用量 2.6 化學成分 2.7 牛蒡根的藥理作用 3 《*辭典》·牛蒡根 3.1 出處 3.2 拼音名 3.3 牛蒡根的別名 3.4 來源 3.5 性狀 3.6 性味 3.7 歸經 3.8 功能主治 3.9 牛蒡根的用法用量 3.10 附方 3.11 摘錄 4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牛蒡根的方劑 2 用到中藥牛蒡根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牛蒡根 1 拼音

niú bàng gēn

2 《中醫大辭典》·牛蒡根

牛蒡根為中藥名,出自《藥性論》[1]。

2.1 牛蒡根的別名

惡實根、鼠粘根[1]

2.2 來源及產地

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根[1]。分布全國各地,野生或栽培[1]。

2.3 性味歸經

苦,寒[1]。入肺經[1]。

2.4 功能主治

祛風熱,消腫毒[1]。治風熱頭面赤腫,咽喉腫痛,咳嗽,齦腫牙痛,癰疽瘡疥[1]。

2.5 牛蒡根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搗汁服[1]。外用搗敷[1]。

2.6 化學成分

本品含咖啡酸、綠原酸、異綠原酸、牛蒡酸(Arctic acid),巴豆酸、亞油酸、亞麻酸、多炔物質及可用二氯甲烷和乙醇提取的抗腫瘤物質等[1]。

2.7 藥理作用

多炔物質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1]。

3 《*辭典》·牛蒡根 3.1 出處

《藥性論》

3.2 拼音名

Niú Bànɡ Gēn

3.3 牛蒡根的別名

惡實根(《別錄》),鼠粘根(《延年方》),牛菜(《本草衍義》)。

3.4 來源

菊科植物牛蒡的根,10月間采挖2年以上的根,洗凈曬幹。

3.5 性狀

根呈紡錘狀,肉質而直,皮部黑褐色,有皺紋,內呈黃白色;味微苦而性粘。

3.6 性味

苦,寒。

①《綱目》:"苦,寒,無毒。"

②《分類草藥性》:"味甜,性剛。"

③《四川中藥誌》:"性溫,味苦澀,無毒。"

3.7 歸經

《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

3.8 功能主治

祛風熱,消腫毒。治風毒面腫,頭暈,咽喉熱腫,齒痛,咳嗽,消渴,癰疽瘡疥。

①《別錄》:"根、莖療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

②《藥性論》:"根,細切如豆,面拌作飯食之,消脹壅。又能拓壹切腫毒,用根、葉少許鹽花搗。"

③《唐本草》:"主牙齒疼痛,勞瘧,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積血。主諸風,癥瘕,冷氣。"

④《本草拾遺》:"浸酒去風,又主惡瘡。"

⑤《分類草藥性》:"治頭暈,風熱,眼昏雲翳,耳鳴,耳聾,腰痛,外治脫肛。"

⑥《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傷暑。"

⑦《四川中藥誌》:"治疥瘡。"

3.9 牛蒡根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搗汁。外用:搗敷、熬膏塗貼或煎水洗。

3.10 附方

①治熱攻心,煩躁恍惚:牛蒡根搗汁壹升,食後分為三服。(《食醫心鏡》)

②治頭面忽腫,熱毒風內攻,或手足頭面赤腫,觸著痛:牛蒡子根洗凈爛研,酒煎成膏,攤在紙上,貼腫毒,仍熱酒調下,壹服腫止痛減。(《鬥門方》)

③治反花瘡,並治積年諸瘡:牛蒡根熱搗,和臘月豬脂封上。(《千金方》)

④治喉中熱腫:鼠粘根(切)壹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四服。忌蒜、面。(《延年方》)

⑤治頭暈痛:牛蒡子根四兩,老人頭(酒洗)壹兩,熬水服。(《重慶草藥》)

⑥治熱毒牙痛,齒齦腫痛不可忍:牛蒡根壹斤,搗汁,入鹽花壹錢,銀器中熬成膏,每用塗齒齦上,重者不過二、三度。(《聖惠方》)

⑦治痔瘡:牛蒡子根、漏蘆根,嫩豬大腸服。(《重慶草藥》)

⑧治癭:鼠粘草根湯洗,細切除皮者壹升,以水三升,煮取壹升半,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四、五裏壹服,宜服六劑。(《救急方》)

⑨治耳卒腫:牛蒡根凈洗細切,搗絞取汁壹升,於銀鍋中熬成膏,塗於腫上。(《聖惠方》)

⑩治虛弱腳軟無力:牛蒡子根燉雞、燉肉服。(《重慶草藥》)

3.11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