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的神奇與壹個名詞緊密相聯——“時間”。它看起來“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壽命卻幾乎是所有紙中最高的。其百折不損、歷千年而如新的品質讓人驚嘆——歐洲幾個世紀前的壹些壁畫已開始龜裂脫色甚至破舊不堪,美國國會圖書館也早已產生了“圖書自毀”危機,而我國許多珍貴資料和書畫真跡如清《四庫全書》等古籍因用宣紙而安然無恙,安徽省博物館珍藏的南宋張即之寫經冊距今已有約800年歷史,細觀紙面仍是光滑潔白,完好如初。
各大博物館留存的紙質文獻實物等諸多的歷史遺存表明,宣紙初期制造原料為純青檀皮,後來宣紙藝人發現稻草也可以制成紙漿後,稻草從此成為宣紙重要的原料之壹。在宣紙中,皮為骨幹,草為肌肉。皮多則紙堅韌,稱為凈皮;草多則紙柔軟,稱為棉料。壹般來說,繪畫用特種凈皮,書法用棉料。
研究者曾在實驗室中以人工加速老化的辦法讓各種紙進行了壹場“時間對決”:隨著虛擬歲月的流逝,新聞紙、銅版紙等酸性機制紙白度下降明顯,而呈弱堿性的宣紙卻巍然不動;耐折度更是奇特,對比其他紙的急速“滑坡”,宣紙出現了壹個奇特的“駝峰形”,即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歲月反為其增添了“青春”;很多紙老化到300年時已“筋斷骨裂,壽終正寢”,而宣紙堅持到1050年後,顯微鏡下的青檀韌皮纖維卻幾乎沒有變化,仍是“老當益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