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既統壹六國,思考問題自然要統觀全局。那個時期想要長久保存的書籍,壹般都是用刀在簡牘上壹筆壹筆地刻成,那些見解獨到的鴻篇巨制更是耗時數年數十年。所以在焚書的種類上,秦始皇就做出規定,只燒以下兩類書籍:第壹類是作者非秦國人的史書,第二類是詩書和百家語。這樣壹來就有很多書籍得以幸免。這也就證明,秦始皇並沒有焚盡百家書,有些書沒有被列入焚燒的範圍。
其次,焚書的根本目的是什麽?是要告訴百姓,哪些書不能看,哪些書不能藏,有了這些書應該怎麽辦。但秦始皇自己明白,這些書只是不能讓百姓們看到,宮中還是可以留有備份的。有些言辭雖然不利於秦國內部的和平統壹,但是還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所以,焚書只是壹種手段,壹種震懾百姓的手段,讓大家主動交出手裏該燒掉的書。不良言論的來源沒有了,人們自然就不會去討論,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如此說來,秦朝的焚書其實只是壹個假象,絕大部分的書籍都被保存了下來,即使不是原本也有備份。只要秦國存在,這些書就會壹直流傳。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麽很多珍貴的古籍現在都不復存在呢?項羽是其中的壹個原因。項羽攻入鹹陽後,除去燒殺掠奪,還火燒秦宮室。傳說大火三月不滅,這才使得宮中很多珍藏的書籍都被付之壹炬。另外還有壹個原因,那就是漢代以後對古籍的保存保管也不是很完善。據統計,約有接近80%的漢代書籍現在已經不復存在。
所以說,秦始皇焚書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壹把火燒盡了所有珍貴典籍。從這壹點上來看,秦始皇的確有很多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