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n jǐng
2 英文參考Jianjing(GB21)
3 概述肩井:1.經穴名;2.經穴別名。[1]
4 經穴名·肩井 穴位 肩井 漢語拼音 Jianjing 羅馬拼音 Chienching 美國英譯名 Shoulder Well 各國
代
號 中國 GB21 日本 21 法
國 莫蘭特氏 VB21 富耶氏 VB21 德國 G21 英國 G21 美國 GB21
肩井為經穴名(Jiānjǐng GB21)[1]。出《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原稱肩解,《針灸甲乙經》始名肩井[1]。別名膊井(《太平聖惠方》),髆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肩解(《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王註)。屬足少陽膽經。肩井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陽維脈的交會穴[1][2]。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1]。肩井穴主治項背、胎產、神誌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舉,頸項強,腰髖痛,中風痰湧,咳嗽氣逆,眩暈,瘰癧,難產,乳癰,胞衣不下,產後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頭項強痛,上肢不遂,頭痛,頸項強痛,現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療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乳腺增生,滯產,產後血暈,頸淋巴結結核,中風偏癱,項強,肩背痛,高血壓,腦卒中,神經衰弱,副神經麻痹,落枕,頸項肌痙攣,中風後遺癥,小兒麻痹後遺癥等。
4.1 肩井穴的別名膊井(《太平聖惠方》),髆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肩解(《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王註)。
4.2 出處《針灸甲乙經》: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
4.3 穴名解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1]。
肩,頸項之下。凹陷深處曰井。此穴在肩部,當缺盆直上之凹陷處,以其穴居肩上之凹陷,喻經氣深聚之所,故名肩井。[3]
4.4 特異性肩井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陽維脈的交會穴[1][2][4]。
4.5 所屬部位肩[5]
4.6 肩井穴的定位標準定位: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6]。
肩井穴位於肩胛區,第七頸椎棘突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正坐取穴[1]。
肩井穴位於肩上,當大椎穴與肩峰間連線之中點處[2]。或以手並攏,食指靠頸,中指尖到達處是穴[2]。
肩井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4.7 肩井穴的取法正坐位,在肩上,當大椎穴(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取穴。
肩井穴位於肩胛區,第七頸椎棘突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正坐取穴[1]。
正坐位、俯伏坐位或俯臥位,當第7頸椎棘突下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取穴[7]。
快速取穴:先找到大椎(低頭,頸背交界椎骨高突處椎體,其下緣凹陷處即是大椎穴),再找到鎖骨肩峰端,二者連線中點即是肩井穴[8]。
肩井穴的取法[1]
4.8 肩井穴穴位解剖肩井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後鋸肌。有頸橫動、靜脈。分布著鎖骨上神經後支及副神經。皮膚由第4、5、6頸神經後支重疊分布。肩胛提肌,位於頸椎橫突和肩胛骨內側角與脊柱緣上部之間,由肩胛脊神經支配。上後鋸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頸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該肌由第壹至第四胸神經後支支配。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頸橫動脈的內側,深進肩胛提肌、上後鋸肌。
4.8.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肩胛提肌[1]。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肩胛提肌[9]。
4.8.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內側支分布;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和頸橫動脈分布,再深層有胸膜頂[9]。
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副神經;並有頸橫動、靜脈通過[2]。
4.9 肩井穴的功效與作用肩井穴具有祛風清熱,活絡消腫的功效。
肩井穴有通經活絡、豁痰開竅的作用[1]。
足少陽之筋“上走腋前廉,系於膺乳”,故肩井穴可用於治療乳癰、乳癖、乳汁少[4]。
肩井穴為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交會穴,通壹身之陽,調理氣機,疏利肝膽而主難產、胞衣不下、瘰癧諸證;局部用於頸項肩背痛等[4]。
肩井穴具有行氣活血催胎之功,故可主治難產[4]。
系膽經、三焦經、胃經和陽維脈的會穴,有通經活絡、豁痰開竅作用[3]。
古有井田之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達也。古者日中為市,交易者匯集於井,故後人稱通衢為市井。本經通過肩部與諸陽經交會,其所治癥,極為復雜,有如各病之市集,所治以風癥居多,如中風、痰喘、頭痛、臂痛、勞傷、氣逆、產後等之涉及於風者,均可酌用。以風為陽邪,癥從其性也。《針灸大成》謂:“若針深悶倒,急補足三裏。”[3]
4.10 肩井穴主治病證肩井穴主治項背、胎產、神誌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舉,頸項強,腰髖痛,中風痰湧,咳嗽氣逆,眩暈,瘰癧,難產,乳癰,胞衣不下,產後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頭項強痛,上肢不遂,頭痛,頸項強痛,現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療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乳腺增生,滯產,產後血暈,頸淋巴結結核,中風偏癱,項強,肩背痛,高血壓,腦卒中,神經衰弱,副神經麻痹,落枕,頸項肌痙攣,中風後遺癥,小兒麻痹後遺癥等。
肩井穴主治項背、胎產、神誌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舉、頸項強、腰髖痛、中風痰湧、咳嗽氣逆、眩暈、瘰癧、難產、乳癰、胎衣不下、產後乳汁不下等[1]。
肩井穴主治頭項強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難產、乳癰、乳汁不下、瘰癧[9]。
肩井穴主治? 頭痛,眩暈;乳汁少,乳癖,乳癰;頸項強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難產,胞衣不下;瘰癧[7]。
現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療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乳腺增生、頸淋巴結結核、中風偏癱等[1]。
肩井穴主治項強,肩背痛,手臂不舉,中風偏癱,滯產,產後血暈,乳癰,瘰癧;以及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2]。
1.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腦卒中;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副神經麻痹;
3.婦產科系統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4.運動系統疾病:落枕,頸項肌痙攣,肩背痛,中風後遺癥,小兒麻痹後遺癥。
本穴針感較強,針刺不宜過深,以免發生暈針和氣胸[3]。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壹般直刺0.3~0.5寸[2][1],下為肺尖禁深刺[1]。
直刺0.5~0.8寸[7][9],局部酸脹感明顯[7],向四周擴散[7]。
註意:肩井穴深部正當肺尖,不可深刺,孕婦禁針[9][7]。
4.11.2 灸法可灸[1][7][9]。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圖93)[2]。
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4.12 肩井穴的配伍肩井配肩髃、天宗,有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痹痛。
肩井配乳根、少澤,有消炎通乳止痛的作用,主治乳汁不足,乳癰。
肩井配合谷,三陰交,有活血利氣催胎的作用,主治難產。
肩井配肩髃、肩貞、天宗、大杼,治肩背痹痛[7]。
肩井配乳根、膻中、少澤、足三裏,治乳汁不足、乳癰[7]。
肩井配合谷、三陰交,治難產[7]。
4.13 特效 ****** 肩井穴,可緩解落枕和肩酸背痛等癥[8];
拿捏肩井,可發汗解表治感冒[8]。
4.14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肩背痹痛,臂不舉,寒熱淒索,肩井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難產,針兩肩井入壹寸瀉之,須臾即分娩。
《千金翼方》:凡難產,針兩肩井壹寸,瀉之,須臾即生也。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灸肩井二百壯。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五勞七傷,頸項不得回顧,背膊悶,兩手不得向頭,或因仆傷腰髖痛,腳氣上攻……若婦人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若灸更勝針,可針七壯。
《針灸大成》: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氣逆,婦人難產,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頭項痛,五勞七傷,臂痛,兩手不得向頭。
《類經圖翼》:孕婦禁針。
《醫宗金鑒》:主治撲傷,肘臂疼痛不舉。
《百癥賦》:肩井乳癰而極效。
《玉龍歌》:急疼兩臂氣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長桑君天星秘訣歌》:腳氣酸痛肩井先,次尋三裏陽陵泉。
4.15 肩井穴研究進展 4.15.1 治療頸椎病針刺取穴風池、新設(第3、4頸椎間旁開1.5寸)、頸7夾脊、肩井、阿是穴;頭暈者,加百會、大杼、懸鐘;上肢疼痛者,加曲池、外關、合谷及阿是穴;心悸者,加內關、神門、巨闕。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10次為壹療程。同時采用當歸註射液腧穴註射風池、曲池及阿是穴。常規消毒後,垂直刺入0.5~1寸,得氣且回抽無血後註入藥物,每穴0.5 mL,每日1次,10次為壹療程。***治45例,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痊愈20例,顯效19例,好轉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8%。[7]
4.15.2 治療中風後遺癥取患側肩井、曲池、外關、環跳、陽陵泉、足三裏,用電針加強 *** ,每日針1次,每次30~40 min。足外翻,針刺內翻穴;足內翻,針刺外翻穴。中藥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每日1劑。***治35例,治愈9例,顯效14例,好轉12例,總有效率為100%。[7]
4.15.3 治療急性乳腺炎取乳根(患側)、肩井、曲池、內庭、行間、至陽。仰臥位,腧穴常規消毒後,乳根穴沿皮橫刺1.5~2寸,用瀉法,使針感擴散至整個 *** ;肩井針尖對準同側 *** ,沿皮向前刺1~.5寸,施撚轉瀉法;曲池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使針感傳至整個上臂;內庭、行間針尖向踝關節方向斜刺1寸,施撚轉加提插瀉法,留針30 min,留針過程中每10 min行針壹次;起針後,改俯臥位,至陽用三棱針點刺後拔火罐,出血5 mL。每日1次。***治58例,經過3次治療後,臨床治愈54例,顯效2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為100%。[7]
4.15.4 治療乳腺增生據報道,以天宗、肩井、腎俞為壹穴組,與屋翳、足三裏、膻中穴組交替針治乳腺增生,可增強患者細胞免疫機能。[3]
5 經穴別名·肩井肩井為經穴別名,即肩髃[1]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2.。出《外科大成》。
穴位 肩髃 漢語拼音 Jianyu 羅馬拼音 Chienyu 美國英譯名 Shoulder Bone 各國
代
號 中國 LI15 日本 15 法
國 莫蘭特氏 GI15 富耶氏 GI15 德國 DI15 英國 Li15 美國 LI15
肩髃為經穴名(Jiānyú LI15)[10]。出《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10]。別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為手陽明大腸經、陽蹻脈的交會穴[10]。肩髃指肩頭,肩髃穴在肩頭處,故名[10]。主治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攣急,臂神經痛,癮疹,瘰癧,風熱癮疹,項強,齒痛,風熱等。
5.1 肩井的別名髃骨(《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中肩井(《備急千金要方》),扁骨(《外臺秘要》),尚骨(《循經考穴編》),肩尖[3],扁骨[3],偏骨[3],肩井(《外科大成》)。
5.2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人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
5.3 特異性肩髃為手陽明大腸經、陽蹻脈的交會穴[10]。
5.4 穴名解肩髃指肩頭,肩髃穴在肩頭處,故名[10]。
《廣韻》:“肩,項下。”《說文》:“髃,肩前也。”段註:“肩頭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註:“凡肩後統於背前為髃,髃之言隅也。”《類經·十二經脈》註:“肩端骨罅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處,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為穴名。穴當肩角,故名肩髃。[3]
5.5 所屬部位肩胛關節[11]
5.6 肩髃穴的定位標準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6][12]。
肩髃在三角肌區,肩峰外側緣前端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10]。
肩髃位於肩部,鎖骨肩峰端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時,在肩峰鎖骨關節前緣下際出現二個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13]。
肩髎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手陽明大腸經)
肩髃穴的位置(肌肉)
肩髃穴的位置(骨骼)
5.7 肩髃穴的取法在三角肌區,肩峰外側緣前端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10]。
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壹個凹窩中即為本穴;或垂肩,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間取穴[14]。
1.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壹個凹窩中即為本穴;
2.垂肩,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之間,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線上處取穴。
5.8 肩髃穴穴位解剖肩髃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岡上肌腱。有旋肱後動、靜脈。分布著鎖骨上神經後支及腋神經。皮膚由鎖骨上神經的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較致密。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該肌,穿經三角肌下囊,至岡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經支配,後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深刺透極泉可達臂叢附近。
5.8.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岡上肌腱[10]。
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岡上肌腱[12]。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BMI指數計算及評價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預產期計算器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壓評價 體溫水平評價 糖尿病飲食建議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基礎代謝率計算 補鈉計算器 補鐵計算器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醫學百科,馬上計算!
5.9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和腋神經皮支分布,深層有腋神經肌支、肩胛上神經、胸肩峰動脈和旋肱後動脈分布[12]。
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及腋神經;並有旋肱後動、靜脈通過[13]。
5.10 特異性手陽明、陽蹺脈之交會穴。
5.11 肩髃穴的功效與作用肩髃有通經活絡,疏散風熱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風、通利關節作用[10]。
肩髃穴是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之會,陽蹺脈主司運動,陽明經筋結於肩部,本穴又位於肩部,故是治療肩臂疼痛、手臂攣急不舉、半身不遂的主穴[14]。
凡穴位與他經交會者,為會穴,在治療上,則兼及與會之經之癥。肩髃穴有理氣化痰、舒筋利節之功。[3]
5.12 肩髃穴主治病證肩髃穴主治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攣急,臂神經痛,癮疹,瘰癧,風熱癮疹,項強,齒痛,風熱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攣急、癮疹、瘰癧[12]。
肩髃主要用於肩臂疾患等:如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手臂攣急、臂神經痛及癭氣、瘰癧、風熱癮疹等[10]。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項強,齒痛,瘰癧,癮疹;以及肩關節周圍炎等[13]。
肩髃穴是治療上肢不遂和肩關節疾病的首選穴[14]。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舉;風熱,癮疹,瘰癧[14]。
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後遺癥,肩周炎;
其它:高血壓,乳腺炎,蕁麻疹。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12]。
壹般直刺或針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10][13]。
擡臂,向極泉方向進針,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別透針,進針2~3寸,有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14]。
1.透極泉穴,擡臂,向極泉方向進針,深2~3寸。
2.治崗上肌腱炎時,垂臂,針與穴位下外側皮膚呈50度夾角,沿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水平方向針刺1.0~1.5寸,針刺2寸時,可刺入岡上肌。
3.斜刺,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時,向肩內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別透針,進針2~3寸,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
4.橫刺,上肢外展牽制時,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脹。
註意:行針時禁忌活動肩部,否則易發生彎針,甚至折針的現象,故有“已針不可搖,恐傷針”之說[14]。
5.13.2 灸法可灸[10][12][14]。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13]。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5.14 肩髃穴的配伍陽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10]。
陽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癧[10]。
陽溪配陽溪治風疹[10]。
肩髃配曲池、外關、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14]。
肩髃配條口透承山,治肩凝癥[14]。
肩髃配風門、中渚、大杼,治肩背紅腫疼痛[14]。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間,治瘰癧[14]。
肩髃配懸鐘、肩髎、肩貞,治肩周炎[14]。
肩髃配肩髎、肩貞、臑俞,有活絡止痛作用,主治肩關節周圍炎。
肩髃配陽溪,有疏風清熱,調和營衛作用,主治風疹。
肩髃配曲池、外關、合谷,有活血通絡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5.15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肩中熱,指、臂痛,肩髃主之。
《針灸大成》:主中風手足不遂,偏風,風瘓,風痿,風病,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手不可向頭,攣急,風熱,癮疹,顏色枯焦,勞氣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
《百癥賦》:肩髃、陽溪,消癮風之熱極。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若灸偏風不遂,七七壯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當灸不畏細也。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唐魯州刺史庫狄欽,風痹,不能挽弓,甄權針肩髃,針進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癰,乳毒,乳巖。
5.16 研究進展改善肢體血液循環 按揉肩髃穴後,測肢體末端血流圖比較,結果表明動脈彈性改善,肢體血液循環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圍阻力減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