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禪宗公案的公案的性質

禪宗公案的公案的性質

依《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十壹(上)所載,禪門公案,並非個人之知識上之臆見,亦非依文解義之解說,乃系會靈泉、契妙旨、破生死、越情量,與三世十方百千開士同稟之至理。故不可以義解,不可以言傳。因此,師家每藉公案提撕學人,而學人則藉以除去分別情識,俾得開悟之境界。此種風氣創始於唐,而盛於宋,主要為臨濟系禪僧所盛用。到宋代乃成為公案禪之時代。例如,北宋末期五祖法演、南宋大慧宗杲及無門慧開均重視趙州‘無’字公案,並經常以之提撕學人。

據《碧巖錄》卷首〈三教老人序〉雲(大正48·139b):‘公案者,倡於唐而盛於宋。(中略)其用有三,面壁功成,行腳事了,定盤之星難明,野狐之趣易墮,具眼為之勘辨,壹呵壹喝,要見實詣,如老吏據獄讞罪,底裏悉見,情款不遺,壹也。其次,則嶺南初來,西江未吸,亡羊之岐易泣,指海之針必南,悲心為之接引,壹棒壹痕要令證悟,如廷尉執法平反,出人於死,二也。又其次,則犯稼憂深,系驢事重,學奕之誌須專,染絲之色易悲,大善知識為之付囑,俾之心死蒲團,壹動壹參,如官府頒示條令,令人讀律知法,惡念才生,旋即寢滅,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