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禹治水的時候發生過什麽?壹個故事壹個故事詳細的說

大禹治水的時候發生過什麽?壹個故事壹個故事詳細的說

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余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壹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裏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壹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沒有到會.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副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臯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臯陶死後,臯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壹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功德永存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壹個. 目前比較有依據的數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壹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塗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臺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遊覽憑吊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據考證,當時大禹治水的地區,大約在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壹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裏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壹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巍峨雄姿,猶如壹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壹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但是,特大洪水暴發時,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在缺口處形成了漩渦,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壹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裏,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裏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壹瀉千裏,向下遊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後就葬在茅山,後人因禹曾在這裏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 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壹座,飛檐翹角,矗立於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壹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

淮沂治水

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在全國許多地方世代相傳,禹的足跡不僅遍於全國各地,而且許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說成是受禹治理過的.其中有關大禹和其父鯀在今魯南蘇北黃淮泛區治水的傳說也在華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濃筆重彩的壹頁.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洪荒時代就是原始時代.那時代沒有文字記錄先民的生活狀況,後人往往憑想像、傳說、神話去加以了解.現代由於先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質學的發達,對於洪荒時代的情況,才推斷出壹個近似的了解.相傳在距今約4600年前的夏朝堯舜時代,正值冰河時代後期,氣候轉暖,積雪消融.大地山河,淪為澤國,天地萬物,同為波臣.人類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為舟,載沈載浮,幸免淪沒.古黃河改道從蘇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堯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滄海橫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積,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蘇北地區,成為大片澤國.在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時,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各部落的人們被迫逃避到壹個個高地上,形成了許多孤島.鯀是堯舜治下的壹位治水首領,他被流放東夷,負責變革同化東夷族,使其迅速趕上進步的黃帝族.鯀是傳說中禹的父親,顓頊的兒子,姒(si)姓,建國於崇(今河南嵩縣北),史稱崇伯.鯀是堯帝的臣子,當時洪水泛濫,他由四嶽推薦給堯,被派去治理洪水.由於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結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沒許多人的生命,並擅自將神廟裏的青銅禮器鑄成治水工具,犯下彌天大罪,被舜帝誅殺於羽山之野.《正義》引《括地誌》載,羽山在沂州臨沂縣界.《禹貢》註:“羽山在郯城縣七十裏”. 對於鯀的評價歷來不太壹致.按照《尚書》的記載,鯀是壹個兇神惡煞般的人物.而在古代神話中,鯀卻常常得到很高的評價.《山海經》說他曾經竊取天帝的息壤來堵洪水,鯀成了壹個不顧個人安危,救民於水火的英雄.壹般認為,鯀為了人民的利益,歷經幹辛萬苦,直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雖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於奉獻的精神尤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誤,在壹定程度上是由於當時人類治理洪災尚處於摸索階段,經驗不足,因而曲折是難免的.他的失敗和悲劇為後繼者指明了方向. 《左傳》雲:“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淵,淵東有羽山.池上多生細柳,野獸不敢踐.”另據《山海經·海內經》載,鯀死之後從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兒子禹.大禹奉命繼承了父親未競的事業,他吸取了父親失敗的教訓,采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並且親臨壹線指揮,櫛風沐雨,歷經十年之久.《史記》以極其虔敬的心情敘說了禹的豐功偉績:他舍家為國,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離家赴任,三過家門而不入,連新生的兒子也無暇照顧.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勢,他足跡踏遍了九州,勘察測量山形水勢,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鑿通了九條山脈,終於戰勝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僅治理了水患,而且還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開通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萬方朝宗於天子的統壹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條件獲得政治優勢,成為堯的繼承人. 經過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藝”之地 (《史記·夏本紀》),淮河和沂水流過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間,這片淤積幾十年大水的地方,經過大禹的治理,將淤積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黃淮泛區的壹些河段,開出了許多良田和桑土,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在低窪地留下了微山、東平、鉅野、駱馬等“四瀆”,成為有利於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後劃分了行政區域,也就是青、兗、徐、揚、梁、豫、冀、荊、雍等九州島.禹治水有功,舜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於禹,其後裔姒姓便在今魯南蘇北壹帶滋生繁衍,從事著耕耘、蠶桑、冶煉、制陶、漁獵等生產活動.後人為紀念夏禹治水的功績,曾在沂河岸邊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開國之君.禹生啟,啟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寧陽大禹治水傳說

寧陽縣位於山東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阜,孔子唱嘆的“逝者如斯夫”的大汶河,橫亙東西,穿越縣境,境內有數十條汶河支流,經緯交織. 山東省寧陽縣禹王廟

幾千年來,有關大禹治水的傳說在寧陽及周邊地區久傳不衰,家喻戶曉,人們至今傳頌著許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詩詞及歌謠,婦幼皆知的《禹王臺的傳說》、《筷子的傳說》、《建立禹王廟的傳說》、《“禹碑虹渚”傳說》、《威鎮水妖之廟的傳說》、《大禹定屬相的傳說》、《大禹“夫妻樹”的傳說》、《“虬枝歧柏”的傳說》、《禹攻雲山的傳說》、《鐵牛鎮海眼的傳說》、《白馬廟裏祀禹父的傳說》等十余個傳說,有些已編入《寧陽縣誌》、《寧陽民間文學集成》等書籍. 現在,人們在寧陽及周邊地區發現了多處與大禹治水同時代的古文化遺跡,進壹步印證了大禹治水的活動範圍.特別是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在香港收購的西周中期青銅禮器“遂公盨”,證明大禹治水的古史傳說早在2900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在今天的寧陽及其大汶河沿岸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大禹治水的傳說內容豐富易於上口,影響廣泛.他是該地區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他歌頌正義和美好、勤勞和善良,提倡公道和正派,讓人團結和睦相互關愛,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文學性,教化功能明顯,使寧陽和周邊地區形成了淳厚和諧的民風. 大禹治水的傳說在寧陽及周邊地區從古至今,上下3000多年壹直流傳.寧陽境內有關大禹及其治水的記載很多,最早見於西周中期遂公盨銘文,其後《詩經·大雅》、《史記·禹貢》均有記載,寧陽縣誌(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除正史外,禹王廟、禹王墳、村名、地名、寧陽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西漢時期的古村落禹頹村(今白馬廟村);被現存最早的明·萬歷三十四年編撰的《寧陽縣誌》中列為明代寧陽八景之壹的“鐵牛鎮海”,是傳說大禹治水時留下鎮海眼,絕水患的堌堆山景觀;為紀念大禹治水業績,在大汶河南岸建造的距今年代不祥,占地25畝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禹王廟,廟內十壹株千年古柏,其中壹株傳說為大禹化身. 遂公盨

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在香港收購的西周中期青銅禮器“遂公盨”,其銘文的前半部分,重點記敘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經考證,遂公盨是西周時期遂國的某代國君鑄造的青銅禮器.遂國位於今山東省寧陽縣西北.國都位於現在的白馬廟村,國都西有壹山,至今仍叫遂山.由此證明大禹治水的古史傳說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在今天的寧陽及其大汶河沿岸廣為流傳. 以禹王廟為核心,在周邊20公裏範圍內,考古工作者已發現古遺址10余處,雲山店遺址、大官莊遺址、黃家庵遺址、沈西臯遺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廟20公裏的大汶口(堡頭類型)遺址.很多遺址與歷史上的大禹同期,其文化層中,有大量淤積的泥沙,有洪水沖刷的痕跡,大禹所處的歷史時期的確有洪水泛濫.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大荒之中,有山名巧塗之山,青水窮焉.有雲雨之山,禹攻雲雨”.寧陽西北8公裏有高近百丈的雲山,山下群眾傳言:該山是當年禹疏蜀(伏)山湖積石而成.清鹹豐元年(1851)《寧陽縣誌山川》記:“上有洞,出雲輒雨,相傳為禹攻雲雨所致.八景雲山煙雨即此”.又傳雲山西北有海眼,禹將“東海流波山”上的“東海夔牛”點化到此,讓這位“狀如牛,蒼身而無角、聲如雷、聞五萬裏”的夔牛鎮住了海眼,消除了水患.寧陽明萬歷十四年第壹部縣誌將其 “鐵牛鎮海勝景”,列為寧陽八景之壹. 禹王廟大門內,並排屹立著兩棵巨柏,樹幹筆直勁挺,極具淩霄之勢,樹冠的枝梢盤旋生長,向東南斜伸的枝條象高昂的鳳頭,西北樹枝如展開的鳳尾,人們都把這樹冠叫做“鳳凰架”,西側的壹株略低於東柏,樹冠翁郁,猶如淑女.有趣的是這株柏向東斜長,有偎夫之懷之態勢,傳說當年大禹治理汶水,積勞成疾,病死在汶水之濱,人們為了紀念大禹,把他葬在禹王廟的這個位置.不久,在埋葬大禹的地方,長出了壹株翠柏,以示大禹死後鎮守汶水.大禹由於常年在外治水,他的妻子非常想念他,便化作壹只鳳凰來找他,正巧落在大禹化身的這株柏樹枝上,當得知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不在人世間後,心中十分悲痛,哀鳴不止,泣血而死.壹頭栽到樹下,離開了人間.人們就把鳳凰葬在這株樹的西邊,過了幾天,葬鳳凰的地方又長出了壹株新柏樹,人們紛紛議論說:大禹夫妻活著不能團聚,死後化作夫妻樹、連理樹,永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