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方法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
所謂訓詁方法,就是運用中國語言學和其他相關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對古代文獻的意義進行準確探索和解釋的方法。主要包括:(1)訓詁學與文字學的結合:以形求義;(2)訓詁學與音韻學的結合:以聲求義;(3)訓詁學與詞匯學的結合:找規律找意義;(4)訓詁學與語法的結合:理解語法找意思;(5)訓詁與修辭的結合:從修辭中求意;(6)訓詁與歷史相結合:根據史料求義;(7)訓詁與校勘相結合:對不同的文本進行考據,尋找意義;(8)訓詁學與邏輯學的結合:用邏輯尋找詞義。本文結合中學教材文言文註釋中存在的壹些問題,結合以上八種訓詁方法,談談訓詁方法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
第壹,以形式求意義
以形求義是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來探索和解釋詞語本義的訓詁方法。運用以形求義的方法應遵循兩個原則。第壹,要體現字形的本義,本義要和字形壹致,也就是要證明字在造的時候是按照這個意思構造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所依賴的字形應該是古文字。第二,探究本義,壹定要參考文檔語言,即本義不僅要結合字形,還要在文檔語言中有用例。參照文獻語言探究詞語的本義,可以避免看形練。接下來我們用訓詁的方法來討論壹段中學文言文的註釋。
《史記·項羽本紀》:“沛龔俊於上。”註:“軍隊,駐軍,動詞。”余《古代漢語》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版):“在非判斷句中,名詞如果是謂語,就靈活地用作動詞。比如‘沛公軍統’,‘軍’為謂語,意為駐軍。”
於主編的《中學語文》和《古代漢語》都把“軍事”解釋為“駐軍”,但前者認為“駐軍”是“軍事”的固定意義,後者認為“駐軍”是“軍事”的臨時意義,即名詞“軍事”作為動詞靈活使用時的臨時意義。對與錯?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對“軍”字物理結構的分析來解釋。
《說文》:“軍圍。4000人在軍隊裏。從車裏,從包裏。車,運兵車也。”朱方樸對殷周字的解讀:“字從車,從@ ①,知。古人在車中作戰,卻被車包圍。”可見“軍”是動詞,本義是“包圍”。戰車圍成壹圈,當然是表示軍隊駐紮,準備紮營。因此,“軍”字引申為“駐紮;“義駐軍。誰把戰車做成了圓形?當然是軍隊,所以“軍隊”有“軍”的意思。可見,軍隊的“駐軍”和“軍”的含義都來源於“包圍”的本義既然“軍”是動詞,那麽“軍”表示“駐軍”的時候當然不是動詞。因此,語文教材的註釋是正確的,而於主編的《古代漢語釋義》是不準確的。
第二,通過聲音尋求正義
以聲求義是通過分析漢字的聲音線索來探索和解釋詞義的訓詁方法。主要用於推斷詞源,解釋聯系詞,解決文中的假詞問題。以聲求義的方法要遵循兩個原則:壹是要以古音(即古聲)為依據,因為絕大多數同源詞在古代就已經形成,訓詁學上說壹個詞同音或相近音也是以古音為依據的;二是以文學的語言為基礎,避免音訓的濫用,變得主觀。下面我們用聲求義的訓詁方法來考證壹個詞義。
歸有光《嶺軒誌》:“借書滿架,吟歌而坐,萬物喧嘩。”高中語文第五冊1984版和1987版均未標註“借”字,其他選編古文也未標註。好像現在“借”就是“借”。其實並不是。為什麽歸有光的書架上堆滿了借來的書?這有道理嗎?按出版社的說法,“借”在古代屬於吐谷渾精牛,“借”在古代屬於吐谷渾聰牛,所以“借”可以通過“借”,這是壹個韻。如《詩·雅·矜》:“借日不明。”《漢書·霍光傳》引詩為“借”;《荀子大綱》:“不教之,可盜食,可借賊兵。”《戰國策·秦策》:“所謂盜兵盜糧之人也。”“借”的本義,是古代向朝廷祭祀時展示禮物的坐墊。《說文》:“借也是祭。”既然是坐墊,其他東西可以放在上面。如《孫綽文選》:“穿越草地。”李善註:“取草薦地而坐之。”由此可見,“借書滿架”就是“借書滿架”,直譯就是“擺書滿架”。
三、找規律找詞義
求規律求詞義,是通過探究古代漢語中詞的內部結構、詞的產生發展和詞義的演變來探索和解釋詞義的訓詁方法。通過對古漢語詞匯內部結構的探究,可以避免古漢語中兩個單音詞誤認為壹個雙音詞的現象;通過探索古今詞的發展變化規律,可以了解壹些古詞的含義;通過探索詞義演變的規律,可以了解壹個詞在古代有什麽,為什麽有這些意義,同源詞的滋生,古今詞義的差異。找法探釋詞義有兩個原則要遵循:壹是以古代教義為依據,這是因為古代的學者,尤其是“漢儒離古代不遠,學生們說的老教義往往口口相傳,可信度很高”(註:王力《龍蟲雕齋文集》第1卷,中華書局65438+);第二,註意時代意義,因為“古漢語”是壹個很寬泛的概念。在古漢語的範圍內,每個時代的含義都不壹樣。如果不知道這壹點,往往會導致對古義的更早解讀。接下來我們用找法找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壹段中學文言文的註釋。
《史記·屈原列傳》是“人間不可得的@ ②汙垢。”高中語文第六冊筆記:“不沾染俗世汙垢。”
按照這種解釋,雖然文意無可厚非,但“獲得”中並沒有“沾染”的意思,是希望文意。《廣雅釋三》:“得,恥。”王念孫的《讀書雜誌·史記·第五號》是這樣解釋這句話的:“得之者,辱之也。言不穢辱。”教科書也采用這壹理論。
第四,懂語法找意思
知語法義,是通過語法分析來探索和解釋詞或句的意義的訓詁方法。楊樹達先生說:“壹個治理國家的學者必須清楚訓詁和語法。如果妳離得近,妳就會感受到這兩樣東西的重要性。如果妳把訓詁學掩蓋起來,不懂語法,妳的訓詁學就不會精;如果妳懂語法,不懂訓詁,妳的語法學習就有必要了。”(註:楊樹達《中國高級法學序》,商務印書館,1984版。運用明語法探索和解釋詞義、句義有兩個原則:壹是註意古今漢語語法的差異,二是註意古代漢語語法的斷代研究。接下來我們用明語法的訓詁方法找詞義來討論中學文言文的壹個筆記。
《論語》:“子曰:‘吾之所知,不倦之所學,不倦之所教,何也?《初中語文第壹冊筆記》:“為什麽是為了我?我能有什麽?這是孔子的自謙。”
根據,這種解釋是以朱的《論語註》為依據的。朱:“對我有什麽好處?”對我有什麽好處?三者雖非終極聖人,但仍不敢為,故謙謙君子。“但是,這種解釋不符合古代漢語的語法,也違背了歷史事實。下面我們只從語法方面來解釋。
“何有”是“何有”的意思,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古漢語中,“和有”是表示反問句的另壹個成語。它的意思很靈活,可以根據上下文翻譯成“有什麽難的”、“有什麽舍不得的”、“有什麽關系的”。我們以“有什麽”為“有什麽困難”為例來說明。
《左傳·Xi公九年》:“地在何處?”杜預註:“若能得民,則不患無土”。所以,“土在哪裏?”意思是“拿地難在哪裏?”
《論語·立人》:“禮讓能為國乎?什麽事?”言和解釋說:“誰有,這並不難說。”所以“有什麽”就是“有什麽(治國)上的困難?”《孟子·惠亮·王霞上》:“壹個國王如果是好產品,與人民分享,他還有什麽呢?”朱註:“有什麽,不難說。”所以“為王有什麽”就是“為天下之王有何難?”
至於“為什麽是為了我?”《論語註》說:“在這壹章裏,我什麽也不說就記住了我說過的話,學古不厭,教人不厭。別人無關,我獨壹無二。所以,‘為什麽是為了我?’劉保南的《論語正義》說:“對照以前的文章‘為國有什麽’,‘政有什麽’,‘有什麽’就不難了。”值得註意的是,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1978版)對這句話的評價是:“我這裏有什麽?也就是說這三樣我都沒有。“在《古代漢語》(修訂版)中,改為:“於我何用?換句話說,這三件事對我來說並不難。”可見“為什麽對我來說”的意思是“(對我來說有什麽困難?)"
第五,通過修辭尋求意義。
修辭求義是通過修辭分析來探索和解釋詞或句的意義的訓詁方法。用修辭學的方法探索和解釋詞語或句子的意義,應遵循兩個原則:壹是註意區分修辭和壹般表達方式,二是註意參考歷史事實。接下來,我們用《說文解字》的訓詁方法來討論壹篇中學文言文的評論。司馬光《勤儉練兵顯健康》:“眾人譏笑我無知。”高中語文第二冊筆記:“嘲笑我的無知,嘲諷我的固執與大度。”
對了,這裏的“實”字不要取“倔強”之意,因為素服不存在“倔強”的問題,反而可能被誤解為“小氣”“醜”有“小氣”之意,如《呂春秋·祭悼》:“奢者榮,儉者以為醜。”李白詠趙龔喜侯新亭:“儉不醜,美不奢。”“固”有“賤”之意,即“賤”。《廣雅釋》:“固,醜也。”《論語》:“奢則下,儉則固。”意思是奢侈是驕傲,節儉是小氣。可見,“謙虛”在這裏是同義使用的修辭手法,意為“小氣”,“嗤之以鼻”則是嘲笑我的小氣。
六、根據史料尋找詞義
根據史料求詞義,是根據與古代社會生活有關的史料來探索和解釋詞義的訓詁方法。用“據史料求義”的方法探索和解釋詞義,應遵循兩個原則。壹、“內證”與“表證”、“旁證”的結合我們在探究和解釋壹個與古代社會生活有關的詞語的含義時,最好能盡量從這篇文章或這本書以及作者的其他著作中找到史料來加以解釋,這就是內證;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同時代的其他作品和後人寫的反映同時代歷史的作品中找到史料加以解讀,這就是外在證據;還可以從更早或更晚的作品中找到史料來解釋,這就是旁證。二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史料。社會生活是發展變化的,前壹個時代的法律法規在後壹個時代可能會發生變化,這必然會反映在語言中。所以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壹些史料,避免出現“以今證古”或“以古證今”的現象。接下來我們用根據史料找詞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壹個筆記。
賈誼《論積疏存》:“老了,進不去。請賣掉子爵。”高中語文第三冊(1984版)註:“年景不好的時候,不能交稅。(朝廷)賣爵位(增加收入),(百姓)賣孩子(打發日子)。不進意味著人民不能納稅,不能賣爵位。漢代有公賣爵位收錢的制度。”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筆記》:“請出賣爵位:要求出賣自己的爵位或兒子。秦漢時期有賞爵制度,所以人也可以有較低的爵位。這個騎士身份可以轉賣。”
“賣爵”的主體是朝廷還是老百姓?這裏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我們可以根據史料找到詞義。首先,漢朝的人是可以獲得爵位的,獲得爵位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壹是給予。據《漢惠帝實錄》記載:“肖輝即位,被封為民爵。”二是用錢買。《韓暉帝姬》:“有罪之人,得買30階免死。”第三是“被尊為小米”。這是晁錯在《論貴粟疏》中的主張,“故文帝犯錯誤,使民入粟,建石領主六百,略增至五大男子四千石,大女子二萬二千石,不同系列”(《漢書·食料》)。其次,人們可以倒賣騎士身份。《史記·文帝本紀》:“元末六年,大旱蝗災,造倉振興百姓,百姓不得不賣爵位。”《索隱》引用崔浩的話:“富人要爵位,窮人要錢財,所以聽商。”可見古漢語的註釋是正確的。後來1991出版的高中語文第四冊改為:“請出賣爵位,(百姓)用爵位和孩子換錢(度過荒年)。在漢代,人們的爵位可以買賣(包括由政府買賣)。”那是正確的賭註。
七、考證尋找不同文本的意義
考證求異文義是通過比較研究同壹文獻不同版本用詞的差異,或原文、引文用詞的差異,或同壹本書同壹材料用詞的差異,來探索和解釋詞義的訓詁方法。異文求義法主要用於解決四個問題:壹是錯別字的糾正,二是異體字的識別,三是通假字的理解,四是同源詞的釋義和同義詞的替代。這種訓詁方法的運用,應遵循正確區分外來材料的原則,即正確區分外來材料的類別,不能把外來文字、同音異義詞、外來詞、同義詞等壹概而論。作為錯誤,不把外來詞當作同義詞和同音異義詞等。接下來,我們用考據詞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壹個詞義。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夫以秦王之權,驕如朝廷。”高中語文第壹冊沒有註釋“易”字,其他選讀的古文也沒有註釋。好像和介詞“壹”壹樣,不需要註釋。其實,無論用介詞“壹”的哪種用法來解釋這裏的“壹”,都是不恰當的。按“到”到“喜歡”。從各種語言的材料來看,《漢書·高皇帝史》說:“鄉民之子妻皆王。”顏師古引用茹春的話說:“取或作如。”《史記·漢高祖列傳》寫的是“都像君王”。從古代訓詁材料來看,任補:“易,相似,相似,相似。”從語音上看,“夷”是對古屬的隱喻,“項”是邪屬,所以“夷”可以和“項”相通,是諧音。可見,“以秦王之力”就是“如秦王之力”
八、運用邏輯尋找詞義
邏輯求義是運用邏輯推理,遵循邏輯思維規律,探索和解釋詞義的訓詁方法。這種訓詁方法主要用於解決兩個問題:壹是側重於探索和解釋詞語在語言中的意義,即詞語的壹般意義;首先,它側重於探索和解釋詞的意義,即詞的具體意義和語境意義。這種訓詁方法的運用應遵循充分占有文獻和語言材料的原則。接下來我們用用邏輯找詞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壹段註釋。
《紫同治劍赤壁之戰》:“何不依兵結甲,事在北方!”高中語文第壹冊註:“依兵紮甲,放下武器紮甲,意為停戰投降。”如果只看上下文,課本上的筆記是有道理的。然而,當我們用歸納推理來考察“據兵”壹詞的含義時,卻發現“據兵”並不是“放下武器”,而是“停止軍隊”。《由兵》常寫“案兵”。如《宋書·武帝史》:“吾案強,不戰也。”“據兵”常與“不動”或“不動”、“不出”連用,如荀子知望:“兵無聲,可見夫為國卒。”《魯春秋傳令類》:“按兵不動。”《戰國策·齊策》:“故留於兵上,不如為君計。”可見“據兵”是壹個固定詞組,意思是“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