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籍貫?
由於歷時過久和當年趙宋皇室對籍貫、家世問題處理的嚴密,我們已經無法提供趙匡胤的籍貫確系趙城羅雲村的“鐵證”,但本文所述的內容,已經足以使人們對《宋史》有關趙匡胤籍貫的記載發生動搖和懷疑。壹個人的青少年時代,總是以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地方為活動範圍,然後才逐漸擴大自己的生存和活動空間;只有在某個人經常活動過的地方,才能夠留存下有關他的遺跡和傳說。而在有關趙匡胤的戲曲、小說和方誌、傳說中,卻罕見他在“涿郡”(今河北清苑壹帶)活動過的任何報道和傳說。所以,根據前面考證的情況,我們可以為趙匡胤真實情況描繪出如下輪廓:宋太祖趙匡胤的籍貫,是天下趙姓發源之地———山西趙城縣(今並入洪洞縣)羅雲村。由於家境貧窮,祖父趙敬曾經流落到100多裏以外、同屬呂梁山區的孝義縣西南境內王才裏(今改為“王才堡”)、下馬寬、宣皇源壹帶謀生,並娶當地劉姓之女為妻,在那裏生下了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後來劉氏早逝,葬於王才裏,晚年貧困的趙敬只好攜子趙弘殷回到趙城羅雲村,壹度棲身於虎峪寒窯之中。在羅雲村時,趙弘殷曾與行軍路過的後唐大將高行周結為兄弟,高行周為正好出生的趙匡胤取下了“香孩兒”“趙匡胤”的名字。趙匡胤幼年時,在家鄉無以為生的趙弘殷曾經壹度攜帶妻兒(趙匡胤、趙光義)、雙筐挑子,外出逃難,在當地留下了“兩個天子壹擔挑”的歷史佳話。趙匡胤成年後,因為天性樸實,喜歡抱打不平,曾經以負案之身躲避到呂梁山區的石樓、永和等縣和太原等地避禍,並且在落難中演出了“千裏送京娘”動人故事;後又與困頓中從事販賣的柴榮(後周?6?1世宗)相識,結為兄弟。後周?6?1太祖郭(彥)威登基後,其子柴榮召喚住在原籍的趙匡胤全家進京,以***享榮華富貴。後周太祖不以為然,先後派遣趙匡胤打燕京、殺劉王;下高平、取高行周首級,以觀察、考驗其品性能力。此時年已27歲的趙匡胤才以“高平關”立功,擢升後周“殿前都虞侯”,後周?6?1世宗七年(960),33歲的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奪取帝位,他壹方面暗中修建山西孝義縣的曾外祖、祖母的墳塋和紀念父親出生的廟院,敕封父親為“宣皇”、祖母為“宣皇聖母”、曾外祖父為“宣王”;為避免世人議論和譏笑自己的出身寒微,乃編造出自己是漢代名臣、“涿郡”趙廣漢後裔的說法,記入正史,同時制造了涿郡埋有“僖祖”“順祖”“翼祖”等“宋三陵”的假象,對自己的籍貫、家世情況進行了徹底的掩蓋和修改。北宋、南宋相繼滅亡後,女真人和蒙古人大肆“根刷”、屠戮趙宋皇室子孫,時有趙匡胤之弟、魏王趙光美後裔趙受之、趙和之兄弟二人,自河南避難逃回趙城,趙受之留居羅雲,趙和之則徙居汾陽。羅雲村人為避免招致滅族之災,遂將全村趙氏壹律改為“賈”姓。清代乾隆年間,村人為紀念先祖趙匡胤,在村中修建“飛雲樓”壹座,上書“元朗裏”三個大字,此樓在“文革”中被拆毀,現在村中尚有“古西羅”、“受之遺風”等碑刻、遺跡留存。因為時間相隔已久,羅雲村人習以為常,所以至今仍未回復原姓。但是有關趙匡胤的故事、軼聞、傳說、佳話,至今仍然在當地民間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