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鹿角膠簡介

古籍中的鹿角膠簡介

鹿角膠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為鹿科動物馬鹿 Cervus elaphus Linnaeus 或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 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後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即鹿角盤)經水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塊。呈扁方形塊。黃棕色或紅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黃白色泡沫層。質脆,易碎,斷面光亮。氣微,味微甜。鹿角膠珠呈類圓形,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光滑,附有蛤粉,質松泡而易碎,氣微,味微甜。

鹿角膠味甘、鹹,性溫,歸腎、肝經,具有溫補肝腎,益精養血的功效,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陽痿遺精,虛勞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陰疽腫痛。蛤粉炒後可降低其黏膩之性,矯正其不良氣味,使之質地酥脆,便於服用,並利於粉碎,可入丸、散劑。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詳見百科詞條:鹿角膠 [ 最後修訂於2017/5/1 13:57:11 ***7378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