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傳》出現後,“賦”字的寫法統壹為“秀”和“對”。漢代以前,銘文很少。據古籍記載,秦代小篆的“符”字中,“易”字的結構比金文更清晰,“易”、“口”、“天”三個字完全分開。
2.秦漢時期,“欒”字的含義不僅指酒器,在許慎《說文解字》中也指“欒,滿也”,並補充說“夫,欒也,從顯,欒聲”。可見,當時的“福”字除了祈福、祝福之外,還有“福滿”之意,與“吉”在意義上是不同的。
3.隸書盛行於漢代,當時的“府”字比小篆直,尤其是“方”中“口”和“田”的直最為明顯。此外,“符”字在“師”字旁略變形,為後來楷書“符”字奠定了基礎。
4.立於東漢永壽二年的禮碑,全稱《於建孔廟禮碑》,是漢代的壹個重要碑。禮碑用隸書書寫,筆畫細、硬、勁,筆畫細、尖、尖,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
祭祀碑刻中有壹句對後世產生重要影響的吉祥語——“天賜爵府”。這個詞的意思是“上帝保佑了他們(通常是人)”。歷代皇帝在向天祈福時,經常使用“天絕福”,尤其是清朝。
5.無獨有偶,“福祿有同”這句話也出現在了另壹座漢墓——曹全碑上,意思是“分享快樂”。
從《天爵賦》和《福祿遊記》中,我們不難發現漢代人的思想與先秦人相比發生了壹些變化。先秦的“福”基本上是為自己祈福,而牌位上的“福”字和則是為他人乃至整個世界祈福。這種變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漢代儒學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