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出生在英格蘭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德。這裏風景優美,有山,有河,有森林,有平原,被稱為“快樂英格蘭”。莎士比亞在那裏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每年,他都可以觀看倫敦劇團的巡回演出,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播下戲劇藝術的種子。他上過文法學校(中專),學過壹些拉丁語和希臘語,接觸過壹些古典文學。14歲的時候,因為家裏破產,不得不輟學謀生。據說他是壹個屠夫的徒弟,小學老師,幫父親做生意。他目睹地主和商人強行“圈”羊,奪走農民的土地,使他們流離失所;目睹手工作坊讓個體手工業者和小商人失業破產。在大魚吃小魚的環境下,他家破產並不稀奇。他的祖先從事農業,他的父親從事手套生意。破產讓他感到非常痛苦。鎮上有壹個名叫路西爵士的鄉紳,他有錢有勢。除了“圈地”養羊,他還把山林圈起來,作為獵鹿和取樂的鹿苑。當時英國的年輕人喜歡拿著槍在山裏打獵,生性好動的莎士比亞也不例外。有壹次,他獵了壹只鹿,露西爵士堅持說是從他那裏偷來的,並鞭打了他。他非常生氣,寫了壹首詩,貼在鄉紳的門口,獨自流浪到倫敦。那時候,英國年輕人流浪是違法的。如果他們被抓住,他們會被鞭打,割掉耳朵,打上烙印。所以他們不得不在路上找壹些臨時工作。他們可能參加了巡回劇團,扮演小醜。在第110首十四行詩的開頭,他說:“唉,我過去常常跑來跑去,裝成小醜給大家欣賞。”他在1585左右到達倫敦。當時,英國首都剛剛在郊區建立了壹個劇院。他進入壹家劇院打雜,為觀眾照看馬匹,接觸各行各業的人。後來,他成了壹名受雇演員。1590開始寫劇本,晉升為股東演員,這樣可以和熱愛戲劇的大學生交流,擴大知識面,接受人文思想。並結交宮廷貴族,從而熟悉宮廷和上流社會的生活。他敏銳敏銳,觀察、分析、研究社會生活,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20多年的時間裏,他寫了兩首長詩,154首十四行詩,37個劇本。他的劇作多借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歷史人物傳記和民間故事,充滿現實主義的生活氣息,有血有肉;再加上華麗的文采、清新的風格、進步的思想,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他的收入變得富有,他在家鄉購買了巨大的房屋和地產,並為家族獲得了世襲的“紋章”紳士身份。44歲時,他回到家鄉,在那裏過了八年平靜舒適的生活。那時,他只是壹個著名的女演員,被人們所不齒。那時候沒有寫傳記的氛圍,當然沒有人會為壹個“玩家”寫傳記。直到尼古拉·羅(Nicola Rowe)於1909年出版了《莎士比亞傳》,我們今天只能根據壹些傳說和零碎的史料推測他的生平。大三同事本·瓊生(1572~1637)認識他,並在1623年,也就是莎士比亞去世7年後,出版了莎士比亞戲劇集,在題詞中稱他為“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僅屬於壹個時代,而是屬於所有時代”。這段碑文是莎士比亞同時代人留下的關於莎士比亞評論的最重要文獻。
莎士比亞生活在壹個被稱為文藝復興的時代,也就是歐洲的中世紀晚期。因為中世紀歐洲的封建主階級拒絕了古希臘羅馬的文明,另起爐竈;僧侶壟斷了受教育權,實行蒙昧政策,提倡禁欲主義,告訴被壓迫的勞動人民“蒙昧服從皇帝”,告訴他們壹心向往天空,放棄世俗權利,受到下壹任封建領主和僧侶的剝削和壓榨。中世紀後期,生產力逐漸發展,產生了城市和市民階級,資產階級的前身,要求發展資本主義要素和工商業。新航路的發現和美洲擴大了商品流通和海外掠奪,加快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速度。所以,人們的眼界擴大了,對中世紀的神權政治、蒙昧主義、禁欲主義不滿了。就在這時,拜占庭名城君士坦丁堡淪陷(1453),許多學者帶著古希臘文物逃往西歐。古典文化的光輝讓西歐的人們大吃壹驚,他們開始研究希臘語,呼籲復興古典文化,包括唯物主義哲學、自然科學和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藝術。反對當時天主教會唯心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當時新思想新文化的特點是“人道主義”,即以人為本,肯定人有享受世俗幸福的權利,反對神權、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當時的進步文藝是貫徹人文思想的文藝,莎士比亞是那個時期新文藝的高峰。
莎士比亞的戲劇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前期(1590 ~ 1600),以歷史劇和喜劇為主;中期(1601 ~ 1607),悲劇為主;後期(1608 ~ 1612)以傳奇劇為主。《哈姆雷特》是他中期創作的悲劇之壹。
大約寫於1601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重要的作品。壹是因為它是作者戲劇藝術最成熟的作品;二是因為它最能代表作者的思想,表現危機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心態;在這部劇中,作者對當時的政治局勢表現出了明確的主觀態度。它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曾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人文主義教育。因為父親突然去世,他懷著壹顆深沈的心回到了祖國;不久,母親嫁給了新國王,他的叔叔,這使他更加尷尬。新國王聲稱老王是在花園睡覺時被毒蛇咬死的。當王子疑惑的時候,老王的鬼魂出現在他面前;告訴他“毒蛇”是新國王,讓他為父親報仇。王子是人文主義者,認為這種報復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他說他有責任重組幹坤。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他怕泄密,怕鬼怕假,怕掉進壞人的陷阱,怕心煩不開心,只好裝瘋賣傻。同時,叛徒也懷疑他,派人到處刺探他的言行,甚至利用王子的兩個老同學和他的情人。太子利用戲班進宮演出的機會,改編了壹部密謀殺害哥哥的老戲,讓他們演出來試探叔叔。戲還沒演完,舅舅就坐立不安,匆匆離開了。這樣叛徒的心虛就完全暴露了,他更害怕自己的隱私暴露。指揮大臣博洛尼亞提出壹個方案,讓母親打電話給王子,讓他在自己的私人房間裏說話,自己躲在窗簾後面偷聽;在交談中,王子發現有人在幕後,認為是國王的叛徒,於是用劍將他刺死。奸詐的國王用用刀殺人的方法把他送到了英國,並讓兩個正在監視他的學生帶來壹封密函,要求國王在他登陸時殺死王子。但是王子很警覺,中途改了密信,反而讓英國國王殺了那兩個同學。他跳上海盜船,脫險歸來。回來後才知道,我的愛人菲爾佳先生瘋了,淹死了。叛徒國王利用萊爾提斯密謀用毒劍和劍中的毒酒殺死王子。結果哈和雷雙雙被刀劍毒死,母親誤飲毒酒,漢奸王被刺死。王子要求他的朋友告訴世界他的行為的全部故事,並以軍事儀式埋葬。
本情節以8世紀丹麥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反映16-17世紀之交英國的政治形勢。正如作者借主角之口所說,“是這個時代的縮影。”他說:“這是壹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我真夠倒黴的,竟然承擔起整頓幹坤的責任!”他說世界是“壹個有許多監獄、牢房和地牢的大監獄;丹麥是最差的壹個。“我們談論的是丹麥,不是英國。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原始積累最典型的國家,全國到處都是乞丐和流浪者,朝廷也頒布了血腥的法令禁止乞討和流浪,這讓他們很絕望。除了饑寒交迫,他們還被鞭打、割掉耳朵、打上烙印和絞死。簡直是人間地獄!
《哈姆雷特》這部情節豐富生動的悲劇,暗中透露了壹個重要的思想:文藝復興後期,中央政府穩定下來,轉為君主專制。國王脫離了資產階級,獨斷專行,壟斷了利益;政治上違背了進步措施,讓封建舊勢力卷土重來,勾心鬥角,搞得國家烏煙瘴氣。在這個天翻地覆的混亂時代,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看在眼裏,恨在心裏;廣大勞動人民更容易受到封建主義和原始積累的剝削和壓迫。在流離失所的過程中,他們有壹種“窮則思變”的傾向,但又感到擔憂和迷茫。在這樣壹個大事將臨的時刻,也就是1648年資產階級革命前夕,作為人文主義者代表的哈姆雷特,雖然決心揭竿而起,消滅漢奸國王,改組幹坤,卻感到“烏雲壓城,欲摧之”;感覺重任在肩,猶豫不決。在苦苦思索的過程中,我感到悲傷,陷入抑郁。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悲劇性的沖突與恩格斯在給拉薩爾的信中所指出的不謀而合:“這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壹要求不能實現的事實之間的悲劇性沖突。”
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末期的人文主義者。他總是認為人是“多麽偉大的傑作!多麽高尚的理由!多麽偉大的力量!多漂亮的樂器啊!多麽優雅的舉動!行為多麽像天使啊!多麽像智慧的神啊!宇宙的本質!萬物之靈!”然而,巨變之後,他對這個世界失去了興趣。出生在開明君主的宮廷,從小學到大學都受到人文主義的教育,有著崇高的理想,成為中國具有新思想的模範青年,進步人士所期待的新時代的代表。但經過這次巨大的打擊,我暫時找不到重組幹坤的辦法,就暫時裝瘋,以免打草驚蛇。他的愛人菲利亞先生在裝瘋之後感嘆道:“啊,多麽高尚的心啊!朝臣的目光,學者的議論,士兵的利劍,壹朵舉國期待的美麗花朵;時代的鏡子,人際關系的優雅典範,世界關註的中心,已經無可挽回地倒下了!"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是憂郁、優柔寡斷,但也不是壹成不變的。他無憂無慮,開朗,坦率,進取,充滿活力,就像夏天早晨的空氣。父親去世,母親嫁人,壞人當道,整個國家成了監獄,他痛恨嗜血、放蕩、殘忍、奸詐、叛逆的盜賊。他壹心要消滅漢奸大王和整個惡勢力,重整乾坤壹時無法重整的方案和條件,在變得憂郁之前陷入焦慮和不安。第壹、二幕描寫他從苦思到憂郁的心路歷程;從第三幕開始,他寫到自己逐漸克服了憂郁的情緒,他意識到“堅毅的赤熱光輝被審慎的思考蒙上了壹層灰色,大業也會在壹念之下逆流而退,失去行動的意義”(三幕壹場)。仔細想想是可以的,但不要畏首畏尾,失去行動力。他下定決心采取行動,排演戲劇,證明背叛國王的罪行,性格由優柔寡斷變為果斷,由憂郁變為活潑。幕後刺殺大臣、改寫密函、跳上海盜船、決鬥、刺死國王等壹系列動作,不再憂郁。當他去世時,他信任他的密友來宣傳他的故事和願望,他的遺囑使福丁布拉斯繼承了他的王位,因為他的性格堅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