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指雕刻或壓印在青銅器上的各種文字;從商朝到秦漢,統治者和貴族主要使用銅和錫的合金來形成青銅。由於錫的加入,鑄造的物品呈藍灰色,所以被稱為青銅器。常繪有或刻有文字,俗稱題字,又稱銘文。鼎是青銅器中最具禮器的,鐘是最具樂器的,所以前人把鐘和鼎作為青銅器的別稱,其銘文也稱為。
石刻——指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包括石經、碑文、墓誌銘、石墓等。如果不算最初的石刻、石畫和石符,石頭作為文獻載體的歷史可能早於青銅器。《墨子·明鬼》曾說:盤子和壇子都是石刻的。自秦漢以來,石雕逐漸取代了金雕的主要地位。
石刻不僅可以用來糾正文獻和史籍中記載的錯誤,還可以用來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鄭樵在《同治-金石錄》中指出:方書是古人的語言;壹個知識淵博的人,古人的面孔...千萬個故事流傳下來之後,路漫漫其修遠兮。
中國古代漢字的壹種文字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清代吳式芬將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整理成書《史記·金文》,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影響很大,從而明確了金文壹詞。這時所謂的金文是指整個銘文,而不是文字。1925年,容庚按照《說文解字》的順序將商周金文編入字典,從此金文成為壹種書法名稱。
商代中期就出現了金文,雖然資料不多,但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的下限是秦滅六國的時候,也就是秦用小篆統壹中國文字的時候。宋人收藏青銅器非常註重銘文,比如呂大臨的考古圖。也有特殊的題字,如王秋的陸。碑文中的文字編為字典時有楚王、薛尚公的《鐘鼎轉運》。到了清代,由於《說文》的繁榮和音韻訓詁研究的深入,在這種學風的影響下,銘文研究進步很快,不斷出現吳達等專家。《子說》、《說文古疏補》、孫詒讓《古疏釋義》、《古虞書論》、《名原》等。都有獨到的見解,已經超越了前人。
青銅器銘文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如果不把材料整理好,研究工作效果不大。學者們在過去已經理解了這壹點。王國維的《金石兩周韻讀序》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講得非常清楚。郭沫若《雙周金銘大系序》說:“時國壹致,……西周文字時間可集或近,有壹百六十兩器。.....是以國為本,也與國之年相合,得各國文獻160篇。”這在金文研究中是壹個劃時代的創舉。
1985第四版《金文辨》采用碑文3902處,其中正文2420字(可識字),附錄1352字(未識字),計3772字。這是今天能看到的銘文總數。先秦文字材料並不局限於金文,但金文畢竟是主要的,它反映了秦代以小篆統壹文字之前1000年間中國文字發展變化的基本情況。比甲骨文更晚出現的是金文,又名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時代,以鼎為代表的禮器,以鈴為代表的樂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因此,鐘鼎文或金文是指鑄造或雕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的內容是祭祀、發號施令、詔令、戰役、狩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這些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銘文工整典雅,古樸厚重。與甲骨文相比,它們更加豐富多彩。金文基本屬於刷印體。這些文字是在漢武帝時期發現的,當時有人把在汾陽發掘的壹個鼎送到皇宮,漢武帝就把它命名為丁原(原116)。後來,金文有了壹個又壹個的發現。歐陽修和趙明誠是宋代的學者,他們都擅長寫作,研究和記錄金文。在鑄造的毛銘文很有代表性,有32行497字,是出土最早的青銅器銘文。毛的碑文結構嚴謹,薄、滑、勻、整,是金文中的精品。此外,大和潘的銘文也是青銅器銘文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