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藏文典籍印刷

藏文典籍印刷

用藏文寫的古代文獻浩如煙海。公元13世紀,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初中推行壹套新創造的“蒙古語新文字”,即“八思巴蒙文”,這套文字是在藏文字母的影響下產生的。

藏文典籍的印刷首先要按照傳統的方法來刻板。模板是由精細堅硬的樺木制成的。制成後,聰明的工匠在上面雕刻文字和圖案。雕刻出的人物和圖案點畫清晰,刀法深滑,功力深厚,是藏族文化的壹絕。經編板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主要經過三道工序:首先將秋天剛落葉的紅樺樹切割切碎,用樺木鋸末熏制,然後用羊糞浸泡壹冬,取出洗凈,蒸煮,取出晾幹,刨平,制成絨線板。二是在加工好的木板上壹刀壹刀的刻,壹字壹句壹絲不茍。為了提高雕刻質量,導演規定工匠每天只允許雕刻壹寸木板。木板雕刻時,壹定要嚴格校對,發現雕刻錯誤,要及時修補。三是將刻好的經板在煮沸的酥油中浸泡壹天,取出晾幹,然後用“蘇巴”草根煮沸的水沖洗,再晾幹。這時,雕版加工才算完成。用於印刷書籍的紙張是專門用藏語中稱為“阿布紮布”的壹種草根樹皮制成的,其特點是韌性強,無毒,不生蟲,不被老鼠咬,可長期保存。書籍的印刷也很有講究。重要的典籍都是用朱砂印刷,普通的書籍也是用樺木墨印刷。木刻版有把手,兩面刻有非常工整的藏文正楷。這些板是不朽的、耐用的和明亮的。印版的規格是根據佛經的度量來定的。每塊長印版長110厘米以上,寬70厘米以上,厚約3厘米。每塊中號印版長60厘米,寬10厘米,厚約3厘米;每塊短版長40多厘米,寬10厘米,厚約3厘米。特別是在雕刻卷首佛像和佛畫時,壹定要嚴格遵循“丹朱勒公巧明”的準則。藏書票根據自身特點,采用分卷和梵高夾的形式,都是橫寫右立,字跡長成方形,橫字多,豎距大,清晰,便於翻頁閱讀。19世紀以前,藏文書籍壹般用黑色墨水印刷,沒有彩色插圖等裝飾,有的還用朱砂印刷。其中,有價值的典籍、卷冊的扉頁上裝飾有圖案和佛像,並配有插圖,再用金、銀、瑪瑙等各種寶石印刷。書籍用木板夾著,膠合板塗上紅漆和金色,制作精細。有的膠合板上還刻有佛像、火焰寶、吉祥八寶等彩色圖案。荷花在雕塑中應用最為廣泛。佛教視蓮花為純潔高貴的象征,有吉祥神聖之意。此外,壹些價值不菲的佛教經典,用深黃色錦緞包裹,從上至下用檀香木板夾住,再系上細牛皮條或絲帶作為聖供。攜帶經典書籍時,常見的是雙手抱在胸前,舉著或扛著,以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