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的成語如下:
勤能補拙、笨口拙舌、弄巧成拙、心勞日拙、辭巧理拙、拙口笨腮、才疏計拙、拙貝羅香、計窮途拙、百拙千醜、運拙時乖、笨嘴拙舌、運拙時艱、弄巧反拙、拙口鈍腮、心拙口夯、心勞政拙、以勤補拙、鈍口拙腮、左支右拙、藏巧於拙、大巧若拙、安分守拙、時乖運拙、頓口拙腮、巧詐不如拙誠、拙嘴笨舌、華樸巧拙、將勤補拙、眼高手拙。
拙(讀zhuō)是漢字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文字。本義是笨拙,不靈巧。後由笨拙引申為事物粗劣,事情不順。《老子》第四十五章中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裏的“拙”字是自謙之辭。古人對別人謙稱自己的妻子也作“拙荊”。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 職說切(zhuō)。
不巧也。從手出聲。
說文解字註:
不巧也。
不能為技巧也。
從手出聲。
職說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
古文:?。《唐韻》職悅切。《集韻》《韻會》《正韻》朱劣切。?音梲。讀若專入聲。《說文》:不巧也。《書·周官》:作偽心勞日拙。老子《道德經》:大巧若拙。《戰國策》:敎人而不能,則謂之拙。
又《釋名》:屈也。使物否屈,不為用也。《史記·範睢傳》:楚之鐵劒利,而倡優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