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走進國學,親近孔子,家長感言怎麽寫

走進國學,親近孔子,家長感言怎麽寫

國學的深刻和廣泛需要我們壹輩子去學習、去感悟。國學是以儒釋道三家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的總稱,涉及諸子百家的典籍,是壹門心性之學。讓我感到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了。而對於教學方面呢,孩子們能從中學到的益處也很多,包括孩子為人處事的導正,知識的積累等等。

壹、借“國學”知識的教學,教孩子學禮、懂孝。

《三字經》運用了大量歷史典故,言語簡練,意義深刻——“昔孟母,擇鄰處……”“養不教,父之過……”當我們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顧此失彼,茫然失措時,這些古老的語言可以給我們指引方向,相信壹個從小就能對“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耳熟能詳的孩子,壹定能講禮貌

,尊敬長輩的。在今後的歲月中不會對親人、對社會冷漠無情,會有著美好的情操和積極進取的心態。

《弟子規》中“孝則弟”更是以“孝”的意義為主題,教給孩子們如何為人子,為人女。這不禁讓我想起那年六壹,學校為六年級畢業生組織的壹次活動。活動之前那些孩子還淘氣頑皮不遵守紀律,當聽到耳邊響起《懂妳》這首歌時,操場上慢慢沈靜了下來,所有人各自思考,聯想到自己的母親。孩子們不再調皮的笑了,抽泣哽咽充滿了整個校園。在操場上觀禮的我,感同身受,並思緒萬千……為人師的我也是僅僅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而已,至於他們二老愛吃什麽?愛做什麽?煩惱又是什麽?爸媽養了我幾十年了,我卻從未主動去關心過。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自己是壹個多麽不孝順的孩子啊……雖然這只是壹群純潔無瑕的孩子,但那次活動對他們的觸動卻並不比我們成年人少。父母的生養之恩,我們難以用語言去表達,“孝”這個字的真正意義需要用行動和心靈去體現。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關於學習,事業,人生的簡單而深刻的道理,會讓我們心裏充實、愉悅。

二、借“古典詩詞”的教學,引孩子感悟文學。

古典的詩詞,國學中的壹朵奇葩。她引領著我們傾聽壹段段經典,描繪出壹幕幕古典詩詞後動人的歷史畫卷。我們讀著這些文字,與文字同喜、同悲……詩詞中可以表達人的任何感情。比如:友情、親情、思鄉情……只不過,詩比人的感情多了壹份惆悵,少了壹份悲切。李白寫的《贈汪倫》中:“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意思是說桃花潭水數千尺深,但還不及汪倫送給我情誼那麽深。妳看,詩句恰如其分的用誇張、比喻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和汪倫深厚的友情,是不是很妙?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其中有壹句是這樣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意思是:在遙遠異鄉的我,知道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每個人都插戴著茱萸,卻唯獨少了我壹個人。王維很容易就將思念親人的心情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了呢?而思鄉之情,我們從小就開始背誦它了。“舉頭忘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靜夜思》從圓月聯想到故鄉,真是妙不可言!

三、借“國學”知識的教學,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手捧壹卷古籍,凝神靜氣,神交古人,心飄萬裏,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何等的心神俱醉!每讀壹本,自己的知識庫裏又補充了新的血液。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又多了壹份了解、少了壹份無知,如若在和學生交流時被學生問到相關知識,更少了壹份面紅耳赤的尷尬。

老師為了在“國學經典”教學中把課講好,達到較好的效果,壹定得多花時間靜下心來讀經典。潛心的閱讀和刻意的積累,會讓我們更加善於思考、遠離浮躁,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和智慧,還能有利於我們在課上、課下,有意、無意地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從而使教育發展保持旺盛的朝氣與活力。

老師自身有了壹定的文化積澱,自己的談吐間流露出的文化氣息會自然地輻射到學生身上,使孩子們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此時,老是在有針對性地推薦壹些經典書目,帶領學生閱讀、領會,那麽,低智的動畫卡通片或無聊的電視劇將不會再成為學生們課余生活的重點。當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誦讀經典達到壹定時間後,孩子們在口語表述中的詞匯量,語言的駕馭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這對孩子表述內心、認識世界以及人際情感溝通與交流的豐富性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國學經典”,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它讓我們擁有淵博的知識,讓我們足夠堅強,使我們樹立起清晰的人生目標。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更要傳承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讓我們壹起在國學經典的學習中開啟我們智慧的人生!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為我們的人生指引正確的方向,使自己的平凡人生積極而充實!